作为小康家庭的孩子,我所处的阶层和周围接触的人群来说,似乎并未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倒是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读书才是走出去的唯一出路。
我父母是老师,从小对我的成绩要求极高。只能考第一,不小心考了第二还要被警告。记得初三有一次模拟考,不小心从年级第一掉到了年级第八,我父亲用一种失望透顶天塌了下来的语气跟我说“就你这样的成绩,还想考一中?”一中是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但是也没有好到我们整个初中的学校连8个人也考不进去。可我父母就是觉得有这样严重。
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有一次我考完数学,立马发现有一道大题做错了,而那一题有10分。我怀着万分沮丧又很恐慌的心情,不知道如何面对作为我数学老师的母亲。最后挂着一脸的生无可恋,慢慢挪回家。回到家,父亲跟我说话我也没有搭理,默默地抱着一根甘蔗开始啃,啃了两口悲从中来,开始嚎啕大哭,差点被甘蔗渣呛死。
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挺滑稽的。可是又能真切地感受到当时自己那难以自制的悲伤和对自己粗心大意的悔恨。好像答错了那道题,整个人生就完蛋了似的。
这种压力,贯穿了我的整个求学年代。我从小就被教育,如果不努力,就考不上好高中,继而考不上好大学,然后人生就再无出路,虽然我也并不清楚这出路究竟是指什么。
直至我大学毕业,很“走运”地考上了公务员,似乎一切都按照父母规划好的路线在发展。可是终究,人生按照写好的剧本去上演,演员自己也觉得乏味。我20岁就进入了一个平均年龄46岁的单位,放眼望去已经能看到自己之后40年的人生轨迹,我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年轻女生,名牌大学毕业,三四线小城市“好”单位的公务员,父母全款买了自己的房子。好像这样就是很多人羡慕的生活了吧。可是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想多走两步路,多体验下不同的人生,安安稳稳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它断绝了其他生活的可能性。可能很多年后,我依然只能躺在摇椅上幻想,当初如果走出去一步,人生会不会有什么不同。那就干脆,来点不同吧!
当我执意辞职远赴新加坡之后,突然某一天,有个女教师因辞职理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网上火了。我想起当年我要辞职时,各路领导齐刷刷围着我给我做思想工作。
“我们单位,是多少人挤破头想进来的,你还是太年轻了,以后会后悔的。”
“就是因为年轻,所以我想走出去看看,只怕年纪大了会力不从心。”
“你可以考省局,甚至考到中央,只要你能考得上。”
“我就算考到中央去,一样只能天天写报告讲话总结,中央的文秘,一样是文秘。我不擅长写这样的公务文章,这对我来说很痛苦。”
“你在新加坡有亲戚吗?”
“没有。”
“你男朋友在新加坡?”
“没有。”
他们脸上出现了奇怪的笑容。
“你去新加坡的工作是如何找到的?”
“自己在新加坡教育部网站应聘的,过去参加了面试,通过了。”
“你会后悔的。”
领导劝说无效,都以一种我太年轻太天真太不懂事的眼神,对我的后半生下了定论。仿佛抛弃了这个“金饭碗”,我注定会遗憾终生。
人各有追求。我只知道,当初我作为三年唯一一个考进去的公务员,被谣传了很久说我是某个大领导的亲戚,所以才能如此“有幸”,尽管我本人一再否认,强调我们家三代无人为官。而后来我执意辞职的时候,又有风言风语说我是因为在新加坡有亲戚,或者去投奔有钱的男朋友。总之无论怎样,他们始终不信我是靠自己考了进去,又是孤身一人要去新加坡闯荡。
一辈子困在单位里的人,永远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不是他们所想象的样子。我若不离开,会不会有一天,也对着新来的年轻人,唱着同样的调调?
读书很有用,正是因为读书,才向往更大的世界,向往过不一样的人生,才会为了那一丝丝的可能性拼尽全力。读书又会徒增苦恼,我们拼死拼活的努力,才换来跟别人一同喝咖啡的机会,又或者终其一生的奋斗,都达不到别人的起点,倒不如从未走出去过,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读书的出路,不仅仅为了找一份工作,为了考公务员,为了从小乡村走到大城市。于我来说,它是让我一次次做出不同选择的底气,让我活成自己最舒服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