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泰安路小学 刘春娜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忽然想起陶先生的《读书与用书》,陶先生说:中国的三种人,其中一种就是书呆子,读死书、死读书。和这篇文章里面讲的读书只是“储备”起来,没有真正用起来,是不是有相似之处?为读书而读书,为掌握知识而掌握知识,等到了需要用到的时候却不能信手拈来或者立刻“倒出来”,这样的知识就可以说是“死知识”。
我们如何能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是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其实我们可以把一些知识通过机械、重复的办法灌进孩子们的脑袋中,但是这样的知识是没有生长力的、没有持久性的。只有让孩子们通过思考,自己去分析、去辩解、去想象,这样才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获得的知识才更深刻,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喜欢学习。
我们有的老师在讲作文的时候,往往是先拿出范文给孩子读一遍,就着范文讲起来。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妥当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孩子容易被框住,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很难出现“一只蝴蝶落在菊花上,它在晒太阳……”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一只蝴蝶花丛中飞来飞去……”学生怎么可能体会到美妙的语言表达带给自己无限的快乐?
在平时听课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投入,绘声绘色,但是孩子们却是目光呆滞、毫无表情,我们应该思考:是什么会让天真无邪的孩子一点反应都没有?我们创设的问题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了吗?如果每堂课我们都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我们的课堂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我们的学生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真心希望每位老师能够为孩子打开思想的大门,让知识在脑子中活起来、动起来,让孩子的思维奔涌而出,在自己的学习中、生活中绽放自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