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我们在面对事物时的反应模式出现了问题。《跳出头脑,融入生活》中,提出了接纳承诺疗法(ACT)的概念,阐述这样7种反应模式:
回避和逃避:一旦因为某些事物感到不适,就会压抑、麻痹或摒弃这一经验,结果不仅不能抑制痛苦的感受,还会令痛苦恶化。
穷思竭虑和思维反刍:想要迫使自己为所有可能发生的坏事做好准备,结果更焦虑更恐惧,同时沉浸在对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反省中,越来越消沉。
情绪伪装:不愿意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对痛苦的表达进行伪装,结果让情绪问题如同暗火,越来越难以控制。
聚焦于当下的快乐:痛苦来临时,将注意力放在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上,比如打游戏、追剧等,想要抑制内心最真实的情绪,结果治标不治本,还会出现新的问题。
思维固执僵化:面对事物死脑筋,持续以相同的方式应对相似的情境,即使它并不起效。
常常怀敌意或攻击:脾气暴躁,一点就着,想要掩饰压力,恐惧,失落,负罪,羞愧,困惑等其他痛苦情绪,结果更加愤怒暴躁。
习惯负面评价:利用消极评价或判断来帮助自己为失败和糟糕结果做好准备,控制他人,以及反复教诲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结果生活毫无积极性,变得更加愤怒、焦虑和沮丧。
以上哪一种反应模式,都是习惯先用头脑来思考和控制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其中的情绪,还是已知的、未知的事件本身。在接纳承诺疗法(ACT)看来,如果我们生活在头脑里,犹如被蜘蛛网缠住,犹如洗衣机里面的衣服互相牵扯,动弹不得,最后必然什么也做不了,抑郁、焦虑、恐惧就越来越严重。
因此,跳出头脑,融入生活才最重要。跳出头脑,融入生活。
停止忧虑,跳出头脑,活在当下,保持正念,积极生活。
文艺一点举例,王小波曾在书中写到: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英国作家萧伯纳却说:“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惜的事。” 对我而言,随着年岁增长,日子过得更充实,且懂得享受生活乐趣。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谁痛苦谁快乐,一目了然。这就是活在当下,保持正念的秘笈。我们总是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战场,然后一个人在里面奋勇杀敌,活得筋疲力尽,最终一败涂地,不知如何收场,出现各种症状。
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像斯蒂芬·海斯在《跳出头脑,融入生活》一书中说的:抛弃战场,而不是赢得战争胜利。
ACT通过六个核心流程来构筑心理灵活性:
l 接纳自己的一切,即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想法或是身体的不适感,愿意主动体验而不是回避压抑;
l 认知解离,即出现一些负面想法的时候,不带评价地观察它们,而不是忙着给它们贴标签;
l 保持正念,即能够主动地将自己的注意力投注于当下外部世界或者是内心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沉浸在已经过去或是还没发生的事情上;
l 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对自己的当下的意识活动保持关注,并随时进行调整;
l 找到自己最为看中的人生目标;
l 承诺采取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