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咏梅
【近现代】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已是悬崖百丈冰。"手书一作"已是悬岩百丈冰"。
【字词】
(1)冰:形容极度寒冷。
(2)犹:还,仍然。
(3)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4)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5)丛中笑:百花盛开时,感到高兴。
【译文】
风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上已经结了厚厚的坚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绽放。但是,美丽的梅花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把春天的消息来报。等到漫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一定在花丛中笑。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湖南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20世纪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1961年,当时历经磨难的新中国内外交困,正经受严峻考验。此词借用陆游原调原题,反映出截然不同的意境,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战胜困难。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诗词赏析】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起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对仗工整。既平直自然,又蕴含哲理。这里的“迎春”、“送春”者,不是“风雨”、也不是“飞雪”,而是梅和梅花。在风雨中送走春天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在飞雪中迎来春天时,梅花却正绽放。这两句表现了梅花的意志,更是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接上句飞雪迎春到,极力渲染梅花开放时的冰雪环境,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在“百丈冰”的时节梅花开放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所以在百丈冰下花枝更加俏丽,诗人以冰雪衬托风骨铮铮的梅花,以梅花的品质、梅花的形象象征中国共产党人。诗人笔下的梅花是全新的,她既是诗人眼中的梅花,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下阕接上阕的俏字,俏字连接了上阕和下阕,也是这首词的词眼。一开始就对梅花的无私进行了盛赞。俏丽的梅花开放于寒冬之时,它是春天的信使,预报春天就要到来,但当春天真正到来时她就飘零了。这是梅花乐于奉献的性格,也是不怕困难人的精神风貌。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一句描写了当春天繁花似锦真正到来时,梅花有的那种舒心高兴的样子。梅花不仅有俏丽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一个“笑”字更是写出了新时代梅花谦逊脱俗的品质,也象征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首咏物词是运用逆向思维写作的典范。词前序中说的“反其意”是读者进入这首咏梅词艺术境界的极佳通道。
陆游当时作《卜算子·咏梅》时,他壮志难酬,伤感悲凉。所以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凄风苦雨中苦苦支撑,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与飞雪为伍,在“悬崖百丈冰”时,傲霜成长。
陆游笔下的“梅花”寂寞无主地开放,在黄昏中独自发愁,哀伤不已,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在春天即将到来时绽放,自豪乐观。
陆游笔下的“梅花”“无意苦争春”,与世无争,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只把春来报”,要把春光迎来人间,无私奉献。
陆游笔下的“梅花”“一任群芳妒”孤芳自赏,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在山花烂漫的花丛中欢笑,永远与百花在一起。
陆游笔下的“梅花”最终结局是“零落成泥碾作尘”,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在春天里得到永生。
陆游以梅自比,表示要坚持爱国情操,至死不向恶势力屈服。作为一名孤独的爱国者,始终保持着固有的芳香。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她代表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群体。
可见,同一个物,同一个事情,在作者眼中是不同的。作者的作品好坏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其识悟所决定的,所谓功夫在诗外,境界才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诗词人生第三辑】•花开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