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阴。
阅读书目:《少女小渔》。
作者:旅美作家严歌苓。她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严恩春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苔丝》的首位中文译者。父亲笔名萧马,也是一名作家,小说《铁梨花》就是他和严歌苓一起合写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之下,严歌苓也走上了写作之路,其代表作品有《芳华》、《陆焉犯识》、《金陵十三钗》、《天浴》等。
金句:
1.小渔花钱,老头卖人格,他俩合伙糊弄反正也不是他们自己的政府。
2.在这个国家别说小女人嫁老男人,就是小女人去嫁老女人,政府也恭喜。
3.不懂的东西是不过心的,仅在唇舌上过过,良知卧得远远,一点没被惊动。
4.他活这么大岁数只能在这种丑剧中扮个新郎,而没指望真去做回新郎,这辈子他都不会有这个指望了,所以他才把这角色演得那么真,在戏中过现实的瘾。
5.老头像变了个人,没了她所熟悉的那点淡淡的无耻,尽管他还赤膊,龌龊邋遢,但气质里的龌龊邋遢却不见了。
记录与感悟:本书讲述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现代版“典妻”的故事:中国女孩小渔来到悉尼后,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在男友的安排下,被迫和一个六十七岁的落魄老头结婚,由此引发了小渔、老外、男友江伟三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和心灵变化
一、小说的创作背景和主人公小渔名字的由来
《少女小渔》创作于1992年,是严歌苓到美国后的第三年。严歌苓初到美国的日子颇为艰难,英语零基础的她要一边学习,一边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她刷过盘子,当过佣人,带过孩子。在美国,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外交官劳伦斯。两人一见如故,很快陷入了热恋。但她们的感情却遭到了美国当局的强势阻挠。当时美国有政策规定“外交官不准和共产主义国家的人结婚”,因此他们将来自中国的严歌苓视为洪水猛兽,动用FBI调查她,甚至还要对她进行测谎实验。为了不让恋人受辱,精通8国语言的劳伦斯,弃了前程,毅然辞去外交官的职务,并向严歌苓求婚。1992年,两人在旧金山结婚,同年小说《少女小渔》创作完成。
说起主人公的名字“小渔”,严歌苓说,当时在动笔塑造主人公形象时,她想刻画一个来自海滨小城的婉约恬淡女性。这时候,她忽然想起以前读过的《海的女儿》,小时候的人鱼情结在心中激荡开来,于是下意识地取了这个名字。
后来严歌苓凭借《少女小渔》获了奖,在写获奖感言的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这个名字其实还有更深的寓意。自己作品中的“小渔”,和美人鱼一样,天真善良,同为弱者但不靠伤害他人来保全自己。《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宁愿化成泡沫,也没有选择伤害王子,这里面除了有对王子的爱,还有内心深处一刻都不曾泯灭的善良。而严歌苓笔下的小渔,同样善良、无私。“小渔”这个名字真切地展示了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少女小渔》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困顿生活下,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又有怎样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呢?
江伟是一个爱投机取巧、走捷径的人。为了拿到绿卡,他主动劝说女友去嫁个老外,甚至还去找中介结构,替小渔物色有性价比的“丈夫”。为了利益,江伟亲自把女友嫁给了一个几乎可以当他爷爷的老头。但随着小渔和老头关系日渐亲密,江伟开始敏感多疑,无端猜忌,将所有委屈都发泄到小渔身上。最后,当老人快要病死时,他强行要把小渔带走,走之前甚至还不忘要求小渔去向老人要三天房钱——只因小渔提前三天搬了家。
和江伟精明投机的处世态度比起来,小渔的处世态度完全不同。她不懂算计,无私善良,而且一直坚守良知。对于男友,她总是默默付出,无条件支持。为了男友,她二话没说,就放弃了国内熟悉的一切去了国外。当江伟提议她去嫁个外国人时,她虽然不情愿,但没有拒绝,。她从未忤逆过男友,直到男友强迫她离开快要病死的老人,她的良知让她终于有了拒绝了男友的勇气,哪怕最后男友以分手为要挟,她还是没有改变主意。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下老人,面对困境,他选择了第三种做法——消极避世。他不求上进、穷苦潦倒,宁愿像个无赖一样靠敲诈别人、出卖人格去讨生活,也不愿出去工作。他陷在过去的痛苦中走不出来,又没有勇气结束生命,只好选择在家坐吃等死。虽然后来在小渔的感化下,他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他已经“糟蹋了自己大半辈子”,时日不多,最后重病去世。
三、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
严歌苓曾说《少女小渔》是一篇“弱者的宣言”。故事的开篇,小渔对男友言听计从,跟他一起出国,听他的安排和一个老头结婚。她似乎没什么主见,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她“被揉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她一方面没有独立的人格,在精神上处于弱势。另一方面,在社会地位上,她没钱、没绿卡是弱势群体。在异国他乡,她还要忍受男友的怨气和猜忌,在卑微中求生存。
但身为弱者的小渔,却有着博大的胸襟。小渔的身上,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一种“东方古典式的善良”。面对被自己女友称为“畜生”的老人,小渔给了他做人的尊严和尊重。她默默地照料着老人,替他收拾房间、帮他倒垃圾、在他家里种上鲜花......“小渔性格中那种善良纯真的品性涤清了弱势文化处境下的龌龊与屈辱,正因为她处处顺应和保持着自己本心的做人尺度……使她在这种畸形的境遇中得以做到不为所乱,并由她自己的行为选择展示出一种令人爱慕的人性之美。”
小渔逐渐从一个盲目依赖爱情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女性。当男友让她离开已经没有利用价值的病重老人时,她终于勇敢地遵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留在老人身边照顾快要病死的老人,她虽因此失去了男友,但却获得了独立的人格,正如编剧严歌苓写道:“她达到了人格上的完善。她对处处想占她上风、占她便宜的人怀有的那份怜悯使她比他们更优越、强大。我在这篇剧本写成后才发现自己对善良的弱者的敬意。”
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个性鲜明,男主人公的投机取巧、女主人公的善良天真与老人的消极避世都栩栩如生,描绘出一幅移民底层生活侧影的侧影。男主人公不惜出卖自己的良知,而女主人公却坚持着善良和包容。因为她的善良,老人改变了消极生活的态度。她坚持善良直至为此不惜和男友决裂,遵从本心照顾老人离世,充分体现出善良的韧性和张力。弱者的善良最终实现了人格的完善和伟大。可以不成熟,却不能不善良,善良是人生最初和最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