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三十,正如王安石在元日所写的一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户,总把新桃换旧符。” 此篇我们来聊聊牵动着14亿中国人心弦,且流传几千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到过年,我总是有时光荏苒的感觉,辞旧迎新,看着身边的人事都在悄然变迁,小一辈的侄女外甥都长大成人,同龄的同学发小也成家晒娃,好似提醒着我们岁月的年轮又上了一圈。这是我在此生度过的第30个春节了,在记忆中努力搜寻一番,回望每年的除夕夜,我都是如何度过的呢?
那些让我记忆中深刻的年是如何的呢?
少小爆竹三声辞旧岁
年少时总是最欢喜过年的,不为别的,只为家里张罗的胡吃海喝、压岁红包礼,街上的热热闹闹。少年过年欢腾多,印象最深刻莫过于三声爆竹声。
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春节都会准备三大挂外观是明红色的传统大爆竹。从大年三十的下午3点多就耳闻第一声爆竹声,那是团圆饭的第一声响。鸣响震天,bangbang响亮的声音。按传统,第一声爆竹是用来祭祖宗的。紧接着下来的2个多小时会依次听到爆竹声不断。爆竹声拉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团圆饭。
我们家团圆夜吃饭的人都很少,一般都只是一家三口,在某些年份可能会和很近的亲戚一起过年。年夜饭上必有重头戏——一大盆土鸡。南方过年吃鸡是最经典的传统。过年,用最接地气的话说就是一家相亲相爱的人在一起好吃好喝一顿团圆饭。
第二声爆竹是发生在晚上封门的时间,寓意是辞旧。晚上10点开始响起,随着周围的街坊邻居陆续打响,声音不绝于耳。小时候小小的我,总是躺在床上伴着爆竹声入睡,这是儿时脑海中影响最深刻的一夜。
第三声爆竹是发生在早上开门的时间,寓意是迎新。从早上5点多到9点多,又是爆竹声不绝于耳,这家刚停下不久,那家就响起,总是传来远远近近,或大或小的爆竹声。
我是喜欢清净之人,对声音比较敏感。故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团圆饭的美味佳肴,而是除夕夜前后三声不绝于耳的爆竹声,那最代表着浓浓年味。
海外留学佳节倍思亲般成长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海外留学那些年度过的4个春节。
我第一次出国留学是20岁大三那年即2010年的春节。出国留学的这4年印象中都是白天依然在上课,放学后才能和华人及异国有人一起包饺子,打火锅,吃顿团圆饭。
不在国内的春节,重视度、氛围感肯定是差很多。它更像是一种朋友间的大聚餐,多了几分寂寥感,冷清感。
2010年的春节除夕夜,我在炎热闷热的泰国清迈,还穿着短袖短裤。晚饭我们是和十几个中国留学生朋友们一起共同吃火锅。在吃完晚上9点多回去的的士上,有一个同伴突然间说起来这要是在国外该是多好呀,就能陪在父母身边胡吃海喝了。记得那时,我鼻子一酸,眼睛里满含泪花,在那时体会到真正所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切。
在后来法国留学的3个春节里每年都上演类似的佳节倍思亲的故事,甚至有一年因为身边的人事而倍感无助,和父母视频的时候居然泪眼模糊。但一年胜似一年逐渐习惯,在海外依然可以有一顿大餐等着我们,虽无家人在身边,却也结交了众多异国好友。
但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不必过于感伤,我们终将走出父母羽翼的遮蔽。如果因为工作生活等某些原因无法与家人团聚,依然可以让自己过的富足美好。
海外留学生的年味就是每一年自我的成长与历练,辞旧迎新带来的蜕变。
如今在我工作后到我出嫁前过的每一年都逐步平淡,没有了小时候的爆竹声声,对过年的盼望少了很多,大鱼大肉,新衣新鞋甚至是压岁红包也不再新奇,年味淡了很多。有些年份的过年我甚至是在旅行中度过的。最热闹恐怕只有除夕那天的关乎民之根本的菜市场。这2年又赶上疫情,街上闹市管制也多,年味就更淡了,人们都蜷缩在家刷手机。
但我依然期待将来结婚成家后每一年是否有新的变化?也许一家人在旅行中度过,也许走回过我们小时候的路,也许流行新的过年花样,也许身边有新朋友新家人的陪伴.......
年依然会是这样千百年间流传下去,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记忆里。
因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社会如何飞跃,依然不变的是——
过年是最具人间烟火的习俗,总代表着中国人对团圆最浓浓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