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他老先生不言语、不笑、不取钱财?”
公明贾回答说:“那是告诉你的人说错了。他老人家是到该说话时再说话,别人不讨厌他的话;高兴了才笑,别人不厌烦他的笑;应该取的时候才取,别人不厌恶他的取。”
孔子说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并非不苟言笑,只是未得其时,不是不取,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邑请求立他的后代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信的。”
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只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他的做法、行动才代表他的真实想法。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说来说去,还是要归结为老子所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管仲的格局不在国而在天下。大仁仁天下,小仁仁于人,二者必取其一,则取前者,是谓仁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