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而行人恶其泥泞;
秋月如镜,佳人喜其明媚,而盗贼恨其光辉。
这是唐初李世民和许敬宗《君臣对》中的一段精华。许敬宗意在劝导皇上要明辨是非,不可轻信谗言。许敬宗的这段精华名言,因为符合辩证逻辑而被后世敬仰,奉为人生和处世的至宝。
但才华绝伦的许敬宗,一生说下不少人话,却行尽龌龊的勾当。或许是因为权力的作用而让一位稀世才子彻底沦陷。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唐高宗李治执政后期,深恶武氏专权。高宗曾密谋由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向武氏发难。不料行事不密,反被武后识破、瓦解。废后之谋从此搁浅,无人再敢涉足。
武氏开始十分欣赏、爱慕上官仪。向皇后和女皇宝座迈进之时,她一心想把上官仪为己所用。上官仪心知肚明,但他骨子里的男权意识和李家为正统的忠君意识,始终无法消除。
武则天终于起动杀机,当对上官仪动之以爱情、晓之以大理无果,便授意许敬宗和李义府,以谋反之罪,彻底放翻上官宰相。
谋反,是皇帝治下的“诛异通则”,用来剿灭异见正敌百试不爽,万分灵验。约五百年后,被南宋秦桧先生俏皮地称作:莫须有。史上不知有多少直臣志士,为之殉葬。
但要给宰相戴一顶莫须有的帽子,也不容易;何况上官仪行事严谨,并无明显的破绽可击。上官仪谋反案主办者,为初唐佞臣许敬宗。许敬宗当时担任东宫太子少师。
许敬宗,不愧是长孙无忌的学生。他接下武则天这个棘手的大活,精心构思一番:指示李义府等人,先诬陷废太子李忠谋反。
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长子,母亲刘妃,原是李治晋王府的普通侍女。到李治上位前后,李忠被不孕不育的王皇后认养,立为太子。
武则天二次入宫掌权,李忠和嫡母王皇后,先后被废,一贬再贬。所以,从王皇后的方向构陷李忠谋反,就比较容易。
上官仪,早年曾主持弘文馆教授事务,高宗的诸位皇子,都是他的学生。因此,再由目下的太子少师许敬宗,告发先前的宫廷老师上官仪,秘密协助学生李忠谋反,便顺理成章。
至于上官仪究竟有没有协助废太子李忠谋反,这已经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只要废太子李忠谋反能够“坐实”,下来对上官仪的审判、杀头以及诛灭三族,都不是啥事儿。
这就叫“莫须有”:就是大概、或许、可能有的意思。总之,因为学生李忠谋反,所以,老师上官仪肯定协助参与谋反。不管人信不信,只问你服不服?案子的后边,有皇上的名义和武则天支持,谁敢为上官仪做辩护律师?
上面说:许敬宗是长孙无忌的学生,或许有人不能认同。其实只要稍稍向前回顾,就知道许敬宗和李义府罗织罪名、构陷谋反的本事,都是向长孙无忌的学习和致敬。
想想长孙无忌其人,真是报应。自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后,长孙无忌策划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抹黑、谋害建成和元吉兄弟,让李世民篡位夺位成功。(长孙无忌是唐太宗妻兄)
接着,长孙无忌为了让自己的亲外甥一脉、长孙皇后的儿子顺利接班,不惜构陷、逼死李世民最优秀的皇子:吴王李恪。
后来,长孙无忌为自己的专权清除障碍,不惜构陷自己的大外甥太子承乾谋反。同时又逼反、逼死太子承乾的岳父一一瓦岗老英雄侯君集。谋反真是个好罪名。
朝堂上,为了消灭朝堂异己异见分子,长孙无忌不惜构陷房遗爱等忠良之臣。等等等等。长孙太师罗织构陷,硕果累累,罄竹难书。
相对长孙无忌构陷的辉煌战绩,他的人生结局真是报应。许敬宗和李义府只学了一些皮毛。学点皮毛已经够用。许敬宗和李义府用同样之法,把前辈长孙老师、褚遂良等一干不服武则天的朝堂老顽固,纷纷送上路。
有许敬宗、李义府们的鼎力协助,清除障碍后的武则天,终于登上皇后宝座。武氏执政后期,从皇后宝座冲向女皇龙椅,又导致许多李姓王公大臣不服。武氏不得不再次利用一对更精于罗织构陷的师生:周兴和来俊臣。
周兴替武则天一边清除李姓王公,一边奉命先把一名“罗织前辈、构陷老师”李义府送上路。因为他知道的太多。不幸而有趣的是:当李姓障碍清除完毕,周兴又被自己的审案之法请入翁中,死在学生来俊臣手里。
师生相互作法,之所以频频成功,其间有个关键媒介,就是至高无上又无忌的权力。因为无上无忌的权力,史上究竟还有多少反目互害的故事,恐怕计算机都无法算得清。
许敬宗作为一代文豪,貌似并不是那么歹毒。他曾对唐太宗说过这段名言:
春雨如酥,农夫喜其润泽,而行人恶其泥泞;
秋月如镜,佳人喜其明媚,而盗贼恨其光辉。
春雨、秋月两样尤物,却因为各人见识不同而体现出截然相反的效果。权力的使用何尝又不是如此?但可惜的是,许敬宗早年就曾说出一段相当不错的人话,而一生却干下不少鬼都不干的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