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喜欢一件东西,可以拽着爸妈的衣角,厚着脸皮嗲声嗲气,不达目的不罢休地嚎啕大哭,哭到鼻涕能流到嘴巴里,直到到手之后才会傻里傻气地满心欢喜;
长大之后,喜欢的东西,不能像小时候一样一味索取,需要完全仰仗自己,所以我们从毫不顾忌变得小心翼翼,从上到下由表至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审视自己,看看自己究竟有没有能力和底气去任意追求,努力不让自己变成别人口中的不自量力。
就是因为这样,好多人有太多顾忌,所以停留在了原地,慢慢地,让自己不想着去喜欢,只是做着一些在道上的事情,自己和旁人都觉得合乎常理适合自己。
所以,那些可以嚷着“不会颠儿勺的厨师不是好司机,不懂花式玩酒瓶子的调酒师不是好经理”的人永远只是少数。
所以,那些可以带给我们欢喜的喜欢,好些人也都是嘴上说说而已。
小离是我的大学舍友,毕业之后我俩都来了非洲,而且在一个公司。她所在的项目现在刚开工,相应得工作量比我在这边大一点。即使这样,她在昨天开通了自己的个人公众号,主要翻译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就像公众号介绍里说的,生活嘛,就得整点儿有“译”思的东西呀。
意料之中,她从《甄嬛传》开始翻起了,记不得是大几了,她和另外一个舍友苗苗两个人把甄嬛传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而且每次都喜欢后半段嬛嬛腹黑撕逼的那段,两个人一有时间就猫在宿舍津津有味不厌其烦地分析每位娘娘的命运,拍着大腿给某位悲惨的小主打抱不平。可以不夸张地说,她俩对《甄嬛传》的喜爱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直到有一天,小离向我们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有朝一日,她要把《甄嬛传》这本书翻译成法语,当时我并没有觉得惊讶,反而觉得这其实是早晚的事儿,因为她的笔译真的很不错,而且她真的很喜欢笔译。
前阵子她说也想做个人公号,需要酝酿一下,我当时脑子里直接反应上来,她应该是要开始翻《甄嬛传》了吧,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就落地了。打心眼里替她开心。因为我们似乎是在一条轨道上,喜欢一件事情,刚开始畏首畏尾不敢出发,现在都有勇气迈出那一步,即便开始得诚惶诚恐,也会在实现的过程中,收获之前从未有过的从心底里升腾涌上的充盈与欢喜。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当中批判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里的重实用倾向,我很赞同他的看法。
我刚开始开个人公众号的时候,周围有好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做这个?做这个有什么用呢?能赚钱?
我不想义愤填膺地跟他们针锋相对,阐述自己为什么做公号,打趣地回答他们无聊呗。其实,我们这些人压力这么大,怎么会安心的无聊呢?实在没事儿干的时候也都恨不得来一次头脑风暴,绞尽脑汁的想着怎么着让自己更值钱,那些百无聊赖的时光罅隙貌似都被一些繁杂的事情填满了。想着怎么搞好人际关系,怎么在下一步升上去,怎么策划负责好下一个活动,怎么让自己变得无懈可击。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沉重的无聊感,我开始尝试做一些压在自己心底的,那些怕见光的,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写东西。在做公号之前,我就喜欢写随笔,在自己的手帐上吐吐槽,发发牢骚,记录点小确幸,写上某个时间段自己的心路历程。想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分享给身边的甚至更多的人,毕竟我来到了一个可能回去就不会再回来的地方,我把这样子的地方叫做“一次性地方”,所以在这儿的经历感悟就显得尤为可贵,分享出去总比一个人捂在本子里强吧。
所以,我开始写了,写你们的故事,写那些温暖有意思的所见所闻。我发现,全身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身上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功能,可以自动过滤掉身边的嘈杂,脑子里的芜杂,那一刻,我只关注我喜欢乐于分享给你们的东西还有小情绪,我会情不自禁的笑出声,我会不由得扪心自省。似乎在这个对自己以及对周围世界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变得更加敏锐和乐观,更加容易地察觉到身边一些事物细微美妙的变化。我很开心自己有这样子的转变,毕竟之前我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大傻妞。
我的喜欢慢慢得成为了我的欢喜,我很感谢自己有这份勇气,我很庆幸自己仍旧在厚着脸皮坚持。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可以为自己喜欢却一直没付诸行动的种种,添一把柴,加一把火,让它熊熊燃烧,成为你的光热,照亮,温暖你的生活。
本文正在参与【我的青春蜕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