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很笨,在我看着还不错的状态下没多少人相信,多数人的直接反应是:“你太谦虚了”,嗯.....对一个重生之后极度自恋的家伙来说,大众意义上的谦虚根本就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向所有人学习是我的生存本能,跟“谦虚”无关;知道自己的不足是因为见识过高山,不关“谦虚”啥事;而我“笨”这个事实也是很客观的存在,因为它的存在导致了我目前的思维心态,并不以为耻,也不是因为什么“谦虚”,只是我众多生理特征之一,我称之为特点。
当几乎所有人都不觉得我笨,就像好友善意的劝我:“你不能有这样的暗示,否则真有可能越来越笨”,虽然我笨到读《鬼谷子》一百遍也记不住,但应该不会比这更笨了吧?我相信所有认为我是谦虚的朋友都是觉得“笨”在传统意义上并不是什么好事,有时候还有一点折辱的意思,希望我摆脱这个不好,这就是朋友的可爱、温暖之处。
可还有一种心理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就是当看到某位大牛在某个领域达到很高的境界,我会下意识的认为他/她是极度聪明的,而不愿意相信是通过努力、积累才成功的,因为我很笨,所以就心安理得的放弃努力。这个心理曾让我深受其害,直到一点点抢回部分大脑控制权,才勉强做到一动念就警醒,算是将危害降到了最低。
因为人笨,所以就得不停折腾,进而经历的事多一些,接触的人广一些,在行动中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哲学----通达权变、顺时而动!做最适合当下环境、背景、情况的事情,僧璨《信心铭》中说道:“至道无他,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遇事心中浑然一篇,撇开主观爱憎,做最合适的事情。
跟现实操练并从中学到的是深入骨髓的,因为世界自有其运行规律,社会中的每个圈子也有其游戏规则,入乡随俗是进一个圈子最基本的投名状,不会因个人儿改变,这可能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吧,所以我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极度务实的经历,学习也是不拘泥于书本的,还是那个最朴实的理念,有没有用,拉出来练练再说。所以我的处事原则是基于环境大于性格的,而人们过分夸大了性格的因素,甚至有“性格即命运”的言论,现代心理学上针对这种情况有个叫做啥“基本归因误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坦白说作为行动派,好些书本理论是不屑一顾的,心理学上动不动就“误差”“偏见”“偏差”的定义带有了明显的指向性,我认为应该以“现象”代替,因为现实中当某种心态或意识存在于巨大的量体中时,那就是规则,所以迫切的问题是:如果置于“性格论”的环境中又该怎么办?做出选择,然后让现实告诉你正确与否。
可以说人类目前的身体心理都是进化中与世界博弈的结果,个人基因决定了我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自利归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al Bias),这很明显就是自我修养的大忌啊。可是心理学家在1988年对失业工人的再就业现象做过调查,发现吧失业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而归结于自己的则相反,怎么解释?而且如果仔细分析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擅长将失败归结于外部因素,也就是推卸责任,可纵观一生,这些人确实是肩鸿任矩、有担当的不要不要的,才能成就伟业,这又怎么解释?
秘诀就是他们都在相应的背景下做着最合适的事啊!
《论语·子罕》有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事实上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解释,更是有掷地有声的、”君子不器“的教诲,因为我们作为进化了千万年的人类,都存在一个思维习惯或是局限,就是倾向于把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当做典型,总是假设别人会跟我们做出一样的反应,心理学上这叫”虚假一致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作为笨娃,因为天生的小心谨慎,在这方面倒是在很久以前还不知道“君子不器”时就被现实教训并有效改正了,看,行动的好处就是可以在压根就不了解原理、原因、甚至是什么东东的情况下达成有效改善的效果,而且有了行动经验对“君子不器”的理解才会变成有益于自己成长的智慧。
笨娃的处事也很简单,干合适的事情,当然关键还在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