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中华文化”之笔答“新时代文化”之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担当起文化使命,传承优秀文化,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答好“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新时代答卷,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中因传承而发展,因交流而丰富,因创新而生机。

  深入挖掘,赓续文化脉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槎城,旧指河源县,即今日的源城区,是河源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00多年的槎城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凝聚着客家文化精华。身处源城的党员干部,要深入挖掘槎城文化基因,从《李氏家训》中了解“蹈义履仁,济人约己”、倡导清正廉洁的李焘家训文化,在草行丘屋里感受革命烈士智取城防图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擦亮老城、老街名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整体文化能级,让气壮山河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磅礴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大放光彩。

  互鉴融通,面向广阔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深受槎城文化浸染的新时代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互联网、文化+大数据、文化+会展,文化+非遗”等相互融合,优化非遗展示、文化创意、研学旅行等多元发展体系,加快培育文化交流和传播新业态、新品牌、新模式,让槎城文化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守正创新,赋予时代内涵,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精髓予以融合、创新,才能推动文化兴盛,才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如今站在高质量发展和“百千万工程”利好政策叠加的时期,我们要以“老”破题,从“新”发力,从自身审视自我,找准比较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特、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深化槎城文化内涵,总结新时代文化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