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乖,把饭吃完了,妈妈给你吃个好吃的糖果。如果你把儿歌学会了,妈妈就给你奖励漂亮的贴纸。这种方式很多家长应该都在使用,它确实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是长远的来看,这样的方式会把我们的孩子造就成怎样的?
短期的效果很有效,可是长时间下来物质奖励对孩子的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呢?还是为了得到糖果和贴纸才学习呢?学习是否已近变了味道?贴纸和糖果确实可以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但这不是学习的动力。因为我们转移了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的关注点变成了糖果和贴纸。当有一天我们没有了这些奖励,孩子的积极性就会立刻降低。曾在一次的课堂中进行了一次测试,对一些孩子说画的好的小朋友可以得到一个棒棒糖,对另一些孩子说老师期待看到你们美丽的作品。看到这些孩子都很认真的在画画。不同的是,结束时孩子们的回应,得奖励的小朋友立刻找我要棒棒糖,得到后对他们的画也没那么在意了;而另一部分的孩子看到他们自己的画时很喜悦,来跟我分享他们所画的内容。第二节绘画课时也有不同反应,得奖励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今天给我们奖励什么呢。那部分得赞赏的孩子的反应是太好了,今天又可以画画了。赞赏鼓励和物质奖励带出的效果差异性就这么大。
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变得有条件的要挟父母。除了学习之外,换成其他的都是一样。比如:“你把玩具收拾了,妈妈给你十块钱”,这是贿赂而非奖励。以后当他收拾玩具的时候,这个“奖励”就变成了他的要求。当无法满足时,他就会生气,对父母出现抵抗情绪。记得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一个孩子,他非要买玩具,妈妈不给他买,他就坐在地上大哭,后来他妈妈就妥协了,说你不哭站起来,妈妈就给你奖励一个玩具,孩子立刻擦干眼泪,跟着他妈妈走了。
奖励过多会膨胀他的虚荣心。要挟之后孩子会慢慢开始变得喜欢攀比,炫耀等。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一些孩子会说,“看,这是我爸爸/妈妈,奖励我的新玩具,你没有吧”。造成这样的因素,也有我们有心无心所说的话:
1.我们来比赛,谁先吃完谁就可以先吃一个巧克力
2.写完作业后,带你去吃pizza
3.收拾好玩具,给你个棒棒糖
4.你把别人弄哭了,要勇敢去道歉,道歉之后给你买瓶饮料
……这些话你是否说过呢?
但不是说完全不可以给孩子物质奖励。其中的“度”,我们要掌握好,不要跟孩子“谈条件”、“立约定”,也就是不要跟孩子承诺些什么。糖果和贴纸等物质奖励不是他们表现后获得的筹码,而应是事后的一种表彰形式。成为一种鼓励。如: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认真阅读时,等孩子阅读之后,爸爸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刚才看见你读书时,特别认真。爸爸妈妈打算送你一个小熊作为鼓励,希望你可以继续认真读书!对孩子的品格和态度上的鼓励,孩子的收获就会是不一样的。或者可以在孩子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一定成就之后,我们可以在物质上给孩子一次“意外的惊喜”。但还是需要注意不要太过频繁形成习惯。
把奖励变成鼓励,效果会更好。糖果和贴纸等物质奖励可以用精神奖励取而代之。卢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千万不要把这个老师给调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