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萍
从宜园桥往铜川东南方向穿山而行15公里,你就会看到一处独特的风景区——陈炉古镇。
身为铜川人,早被这个陕西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吸引着蠢蠢欲动。终于在夏七月的一天,我迈上前往古镇的途程。带着与恋人相会般急切的心情,我颠簸在山路上,全然忘记了溽暑酷热难耐。车子一会儿盘山而上,一会儿绕梁而下,两边玉米成阵,菜蔬相杂,并不见曲径通幽,清泉泠泠,不由暗叹:能烧制出精美青瓷的陈炉古镇竟然远藏在这等荒凉偏僻之隅,难怪古耀州瓷场毁坏殆尽,这儿却遗韵犹存,绵绵不息!
车行半个钟头后,同行友人轻轻惊讶:“快看!”抬眼望去,只见不远处山脊上有大大的鲜红的四个字:陈炉古镇。哦,到了,终于到了我常念不忘的陈炉!
车一停稳,我便急急奔下,想尽快一睹古镇芳容。立于山梁,古镇犹如一口大盆摆在面前:四围的山脊是厚实的“盆沿”,山地中部坡势缓处密挨的民居、散布的窑场为“盆帮”,最低处的沟谷便是“盆底”。朝下俯瞰,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素朴简约的民居,层层叠叠的罐罐墻,葱葱茏茏的洋槐树交织一起,俨然一幅绚烂明丽的织锦!
走进古镇的正街,宽敞而短的青石板路不消片刻功夫就走到尽头,街两边有特色小吃、琳琅百货,然而这些都不是我要关注的,我的眼球很快就被坡下别致的墙体、屋脊吸引过去。
古镇民居依山而造,顺势而下,状如蜂房,错落有致。古镇的院落不同别处,正如人们所说:盆罐垒墙,瓷片铺路。这种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建筑方式让陈炉古镇呈现出古朴别致的乡土风情。随便转,随便看,院墙、护坡,陶罐摞陶罐;斜坡、平地,瓷片拼瓷片,既有厚重感,又具抽象美。远远地望,陶器的赭红、土黄、青黑合理间杂,构成了立体的油画!
陈炉之美,仅止乎此吗?不然,这只是你走入陈炉,眼光所享受到的。专意来古镇探访,我像所有慕名而来者一样,当然是冲着它精美绝伦的陶瓷,那才是陈炉古镇的灵魂神气。
陈炉拥有一个很土气的名字,却有着悠远不凡的来历。烧造陶瓷的工匠们自北周在这里点起第一把炉火,到现在灼灼不息已有1400年的历史。烧造陶瓷最为鼎盛之时,古镇陶炉陈列,窑场众多,炉火映红暗夜。“陈炉”之名皆因这“陶炉陈列”而来。
千余年来,古镇的匠师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烧造他们心爱的瓷器,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进了静默的土陶青瓷,让它观望时间老人的蹒跚步履,守候朝代的变换更替。千余年来,纷繁的故事不断演绎,生离死别造就“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也并行出不朽的耀瓷文化。宋代中国瓷业兴盛之时,耀州窑与定窑、钧窑、磁州窑并称为“四大名窑”。明清时,陈炉烧造陶瓷更是繁荣,“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奔月互参差”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现如今陈炉是国内,乃至世界难能一见的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来到古瓷窑场遗址,你仿佛看见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从取料到制坯,从装窑到窑烧,一系列的工序完成,最后,把一件件精美的成瓷挑选出来,摆放于前,美滋滋地欣赏。
走进陈炉你就走进了陶瓷的世界:牡丹缠枝青瓷碗、喜鹊登梅黑釉瓶、双龙戏珠青瓷罐……已经失传经陶瓷大师摸索重新烧造的倒流壶更是耀瓷的光荣!历史车轮的轰鸣声杳不知所之,而瓷器生命的罄音依然簇新在耳,永远年轻。陈炉古镇120座窑址还在吟唱着文明的史诗,“陶炉陈列”的气象我们这个时代能否重新造就?!
近年,铜川政府着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事业,被人遗忘于角落的陈炉古镇迎来了她盛放的春天。生活上,古镇人固守素朴:住着窑洞,对着罐罐墙,走着瓷片路;但精神上,他们登上了华丽的殿堂:吼着大秦腔,造着新瓷器,古陶瓷的活化石溶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绽放出更加奇异的艺术之花!
流连于倒流壶前,流连于古窑场上,流连于古镇陈炉,终究还是要告别。再见,陈炉,你流金岁月将会吸引更多的来客;再见,古镇,你旧貌新颜终会延续顽强的生命。祈愿陈炉古镇:炉炉火候到,窑窑出精品!让这座活着的耀州窑滋滋润润千秋万代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