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样,曾经读过的书,已如过眼云烟?即使当时自己读的废寝忘食,或是热泪盈眶,都只是震撼或感动了自己一阵子?曾经信誓旦旦做的读书计划,哪怕夜里自己再困再累,为了完成目标,都坚持在临睡前读完书?
然后呢?我们还是在时间的消逝里渐渐忘了曾经读过的书,就如那句话所说“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许我们会说,之所以书白读了,是记忆的问题实属正常。最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作者给困惑迷茫中的自己一个掷地有声的答案:我们读书的方法有问题。
很多人如我一样,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做的努力,就是低水平勤奋。看似我们读书很认真,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摘抄。这种用阅读+画线/摘抄的方式,在我们自以为是的原始传统读书方法下,却将一本书拆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大脑最不擅长的就是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我惊讶的发现,自己沿用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已经阅读了很多年,这也正是为何很久以后再重复阅读同样的一本书,又有变成阅读新书的错觉。
那我们该怎么跳出“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呢?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首先,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阅读一本新书,从中汲取的新知识点,如果单纯靠死记硬背,不仅记忆不长久,而且也无法内化成能力的知识。这时,最好与我们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有限联系,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从而加深理解和认识。例如,一个建筑师受邀要在非洲热带平原上修建一座写字楼,公司对其提出的要求是:建筑外形新颖、功能一应俱全,但是不准使用空调设备!前两项对一个资深建筑师来说驾轻就熟,但后一项条件是在白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而晚上下降到5摄氏度以下的非洲,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一个懂生态学的建筑师联想到了热带地区的白蚁能常年将蚁穴的温度精确控制到30摄氏度上下,最终开创了建筑设计全新领域的“自然拟态工程”。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以致用,这离不开新旧知识之间的搭建和互补。
其次,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读书的时候,不要着急求快求多,就如吃饭一样细嚼慢咽,咀嚼消化。这时,可以放慢速度,学着记录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读书后有所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从何而来,是和我过去的那些经验相关?可以随手记录在旁,也可以写些反思日记,所谓的“三省吾身”,其实就是观察现有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来校正之前的假设。这样一本书读完了,最精华的就在于你汲取了最有价值能为自己所用的部分,这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所在。
最后,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
临界知识就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以前没有注意的规律,发现临界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作者说: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到什么领域?
掩卷沉思,我不得不感慨作者的真知灼见。读书、勤奋这些美好的字眼,却真的在自己曾经自以为是的努力里掉进了思维的陷阱。生命短促,知识的海洋却无边无际,如何有效率,有所得的读好书,确实需要跳出惯性思维,给自己一个全新的改变,但愿还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