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是小学时学的。小小的心眼里,只是有些惊奇“柴”字,既然读“寨”音,为什么不写成“鹿寨”呢?诗句倒是背得飞快,意思好象也很容易就弄明白了呀!
要很多年过去,才知道小孩子的明白天真可爱。读《鹿柴》,再也读不回小孩子的轻快了。
诗人本来也没把轻快的情绪放在这首诗里。
空山,自然不见人;不见人,可不就是空山么?空山,旷而静。却忽然听到有人在说话,虽然听到人声,四处寻觅,视线掠过幽谷密林,却连人影也找不到,更显出山的空旷杳然。
空山,自然静寂,人语突响,打破了空山的静寂么?空山深阔无边,人语微弱,传不数步,便归于沉寂。空山的静寂不知从何时开始,或者自有此山,便如此空旷,如此静寂,偶然响起的几声人语,不过停留片刻,便散而无踪了,剩给空山的,仍是恒长的清寂。人语只是空山的过客罢了,便是空山中长驻的那些老友,枝头鸟鸣,梢上风声,草间虫吟,落叶的悉索声,涧溪的水流声,此起彼伏,不止不能打破空山之静寂,反倒倍增了空山的寂莫。人语之“响”,更衬出山之“空寂”。
诗人才用了十个字,就已经完全说明白了此山空寂的情状,下面还要说什么呢?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一句写声,这一句写色。画家王维是取景着色高手,空山深幽远阔,他只描画出林下的一小片青苔,以小搏大,以微见深。深林、青苔,虽均是冷色调,却与空山寂静堪堪相合,只如此,却不是画家妙处,王维的妙笔是,涂一抹暧色进来,以一缕迫近苍山的夕照余晖映衬幽林下冷湿的青苔。画面不止平生了丝微暖意,更显出了明暗和层次。然而,这画的味道还不止于此。夕阳穿过高林透射下来的这一缕浅淡的轻晕,只是返光,转瞬就会逝去,当夕光消逝,青苔、深林、空山,便都尽数没于沉沉的幽暗中了。画家这一笔,以有形有状之暖,绘无形无边之冷。空山,静寂,幽冷。
清人李锳说:“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诗法易简录》)王维本业诗画兼擅,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地。
鹿柴的风景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在王维眼中,无疑是幽寂清冷的。王维虔诚奉佛,《旧唐书》本传记:“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佛家追求的寂灭虚空不仅在表现在他的生活里,也体现在他的诗文书画中。《鹿柴》传递出的寂静空冷,可能是环境本来如此,但也一定与王维对禅的思考追求有关。诗人看鹿柴,带了一双寻美的眼睛,也带了一颗禅心,只是王维在诗里把禅悟表现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