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9:
子曰:“有教无类。”
原 句 译 文
15.39 孔子说:“人人都教,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差别。”
感悟:
教育的根本是“有教无类”,如果把求学的孩子“分类”,跟古人按照“王侯将相”来区别对待有啥区别呢?如果孩子们都能够接受无差别的教育,那么有了“教”,“类”的差异就会相对小一点儿。
学校和老师教育的根本不应该是区分“好学生和差学生”,因为孩子一旦被贴上“差学生”的标签,恐怕想揭掉就绝非易事了,如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我想,大概是没有所谓的“差学生”吧?不过,这也是一项极其有挑战的教育工作吧?首先学校和教师本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养,每个班级有如此众多的学生,老师有能力有精力应付得了吗?更何况,老师还有一大堆其他非教学事务缠身。怎么办呢?自己的孩子,家长自己操心,学校教育是流水线教育,家庭教育起根本作用,家长自己去学习成长,尽可能的去修复对“有教无类”的偏差或偏离。
庆幸的是,如今我们生活在互联网如此便捷的时代,可以通过知识付费获取以往有门槛的知识,让自身成长变得“有教”,以实现更多的“类”,而不是被分类。实现“君子不器”。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 句 译 文
15.40 孔子说:“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感悟: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指的是道义、原则、立场、信仰。原则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双方的根本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就是原则性问题,事先弄明白这些“道”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不相为谋”,可以避免合作中更大的损失或者隐患。反言之,我们要找到志同道合者一起,找到有同样“道”的人共同实现目标。观察“道”是否相同的人,按照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去做。
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也不要动不动把“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祭出来,一旦祭出来,基本上就把路堵死了,就谈崩了。如果“道”没有问题,我们要做的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对别人要求低一点。
有时候,根本就不是“道不同”的问题,是双方的行为方式不同,从小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不同,原生家庭不同所带来的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求同存异”就很重要了,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否则的话,我们跟谁都没办法长期合作下去了,即使是像婚姻这样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也理应如此吗?找准自己坚守的“道”。
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矛盾、有争执。只要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在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努力,他人合理的意见可以听取,不合理的意见可以一起讨论,也没必要因为某件事情反目。
然后,殊途同归。
坚守心中的原则和立场,容纳他人的不同之处,才更容易成事。
推荐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