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2日,我们"心心相印"小组活动,在杨继忠校长的精心准备下如期开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次活动让我感触颇深。
"正念吃葡萄干"的活动带领我走进了自己的内心。
当我拿起第一颗葡萄干时,随着提示语响起,我仔细观察着它,它晶莹剔透,不乏光彩照人。我轻轻地把它放在嘴唇边细心的感受着:凉凉的,清清的。然后我用舌头把它轻轻地扶进嘴里,淡淡的,凉凉的。我轻轻的用舌头给它抚摸着,突然感觉它就像是我的孩子,我爱抚着他,感受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给感觉。却怎么也舍不得吃,不忍心咬下去,我纠结了好久,最后在反复暗示自己那不是我的孩子,那是葡萄干,才勉强吃下去。
第二颗葡萄干,它全身褶皱很深,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老了很多,脸上爬满了深深皱纹。也许因为岁月的蹉跎,让他们经历不少的沧桑,却变得更加劲道。
第三颗葡萄干小一点,它就像我前面已经逝去的岁月,收获不多,成长有限,进步不大。
在吃第四颗葡萄干时,有人犹豫了,到底要不要吃掉呢?我没有犹豫,毅然决然的吃了它。我看到它,它是我的四颗葡萄干里最大的一颗,也是最后向我跑来的一颗。就像我现在正在学习从事的心理学工作。虽然它的身上还有两块凹陷的地方,我本想好好的培养他,抚慰他,让它成长的更加丰满。可是当他进入我的嘴里时,我却等不得把它抚平养好。因为时不待我,我会在边学习边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变化,越来越有味道,越来越有丰盈。
在"心理剧"表演与观看中,作为家长我感受了: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他的需要与诉求,不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他。他的人生路需要他自己去走。父母过于强势,干涉太多,孩子不会真正的接受。特别不能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很多时候我们虽苦口婆心,孩子们却目瞪口呆,不知所云。他们没有感受到我们希望有的感受。我们是否可以把这样的心理剧带进教育教学中,把当事者从事件中抽取出来,让第三者去展示事件,还原事件的真实,让当事人自己去感知,去领悟,去觉察。是不是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呢?
作为孩子,我们谁都吃过葡萄干,可是却从来没有用心去体验过。把体验还给孩子自己,他们需要自己区感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条件如此优越,却觉得自己并不快乐呢?我们小时候虽缺吃少穿的,却并不觉得苦,很少有人抑郁呀什么的。也许没有机会和精力去抑郁吧。我想把感受还给他们自己 ,我作为一个倾听者,去倾听他们自己的心声,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好。
做人的工作难,做人的心理工作更难。但是我们有一群人,一条心,一起拼,一件事,一定赢。任重而道远,我们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