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2769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784(2025.7.16星期二)
“女儿对父亲的同一化认同并非对所有女人都具备价值,但是当她坚定自我时,她(患者)提起父亲时她的皱起眉头等表现都可以轻易地减缓下来”。
这是纳素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一段话。这段话的核心是:女儿对父亲的“同一化认同”(即无意识中模仿、内化父亲的特质或行为模式)并非对所有人都有积极意义,但当女儿建立起清晰的“自我”时,提及父亲时的负面情绪(如皱眉所体现的矛盾、压力等)会自然缓解。
“坚定自我”指的是什么呢?女儿在成长中可能会不自觉地认同父亲的性格、价值观甚至行为模式(比如模仿父亲的强势、隐忍等),若父亲的特质(如控制欲、情感压抑)本身带有负面影响,女儿的“同一化认同”可能会让她在自我认知中陷入矛盾(比如既想靠近父亲,又排斥其负面特质),反而成为心理负担。
当女儿不再依赖对父亲的认同来定义自己,而是明确“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时,面对父亲(或与父亲相关的矛盾)时,内心的冲突会减少。简单说,坚定自我是指个体建立起稳定、独立的自我认知:清楚自己的价值观、需求和边界,不再需要通过模仿或认同他人(包括父亲)来确认“我存在的意义”;能区分“父亲的特质”与“自己的特质”,既不盲目排斥父亲的影响,也不被其吞噬,对父亲的态度从“被动承受”转为“主动选择”(比如接受父亲的优点,同时拒绝其不合理的要求)。这种“坚定自我”,本质是从“通过父亲定义自己”,转变为“通过自己定义自己”——此时,提及父亲时的负面情绪(皱眉等),会因内心的稳定而失去触发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