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5000年,无名的工匠们,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艺术瑰宝。
他们虽然不像诗人李白、杜甫、大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那样有名,但他们择一事,终一生,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工匠们的辛勤劳作。
他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创造了“中国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这些手艺精湛的工匠们却默默无闻,古代史学家也很少为他们著书立作。
所以,当我们想更多地了解他们故事的时候,却发现中华工匠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所幸,中国艺术文化史学者潘天波所著的《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就是一本介绍“中华工匠故事”的好书。
作者按历史时间顺序着重讲述了,中华史上最卓越的15个工匠故事,每个故事独立成章,文字简洁生动。读后,工匠精神令人赞叹不已并发人深省。
“一家江西样式雷,半部中华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上大名鼎鼎的工匠家族—雷氏家族,祖祖辈辈都在为皇家建筑的营造坚守,他们是工匠精神的典范。
康熙年间,二代传人雷金玉主持重修了故宫三大殿,新建了畅春园和圆明园。他发明的“烫样”模型,成为了现代建筑学者们研究和学习的经典范本。
这些古建筑都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已成为当今人们的旅游胜地。
如今,人们津津乐道、价值不菲的紫砂壶,是清代文人陈鸿寿创造,名为“曼生紫砂壶”。他将人们日常喝茶的饮具制作成了艺术品,并孵化出了“文人壶”。
陈鸿寿在制壶中注入的美学和人文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制壶人。
“一片匠心紫砂壶。”
作者在书里说,陈鸿寿是最伟大的紫砂壶艺术家,更是后世制壶的精神导师。
蔡伦发明的“蔡侯纸”,影响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德国金属活字印刷术早了400多年;还有指南针和火药,都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在中华文明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匠人和匠人精神,绵绵不绝。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手工操作大幅度减少。但中华工匠所展现出的精进、创新、关注和对自己领域孜孜不倦探索的“匠人精神”,对现在的各行各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目前,我们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迈进,我们不但需要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同时也需要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大国工匠。
学习“匠人精神”是对我们自己重新的审视和鞭策!
作者潘天波是历史学博士,百家讲坛主讲嘉宾。这本书也是他在《百家讲坛》“好物有匠心”主题的演讲稿。
开卷有益,《好物有匠心: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华匠人》一书值得你细品。
(本文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