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文化版图按照南北来划分,
- 北方文化包括中州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泛东北文化、蒙古文化、西域文化等;
- 南方文化则包括江淮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赣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岭南文化等。
正如费孝通所说,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陕西
如果说周、秦、汉、唐四大帝国组成了中华文明的上半场,陕西则是上半场毋庸置疑的主舞台。可以将其高度概括为:周礼、秦制、汉习、唐风。
- 周礼,不仅仅指《周礼》这本书,而是周朝对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政治制度、文化理念乃至美学等方面一系列的重大影响。
- 秦制,一是改分封世袭为以战功授爵,二是商鞅实行的田制改革——实质就是土地国有化,大幅增强了国家的执政能力、控制力。
从封建分封制度到大一统郡县制,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 汉习,汉朝实际上成了秦制的补锅匠,最终把制度改革的尝试正式确立为习惯,并绵延两千多年。
汉朝,不仅在政治制度上走向成熟,更形成了汉民族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文化、饮食、服装、建筑、音乐等在兼容并蓄中逐步定型,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 唐风,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胸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格局,以及“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风流。
陕西的每块城砖上刻着的都是穿越千年的沉重。陕西人有三大特点。
-
第一,倔。
陈忠实的文章里面讲到关中冷娃。- 1937年7月,日军全面侵华;
- 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
-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奉命阻击来犯日军。
-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武器落后,后援匮乏,损失惨重,但一直死守阵地,被称为“中条山铁柱”。
它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其中八百个“陕西冷娃”与日军白刃肉搏后,走投无路,不愿受辱,宁愿赴死,朝西北方向的老家拜了三拜,纷纷跳入黄河。
第二,传统。
西周开始,以陕西语音为标准的关中方言就被称为雅言,也就是官话。雅言,指发音优雅,是所有官员必须要学习的语言。就连孔子讲课,用的都是陕西话——“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现在陕西话里的很多用词还相当典雅。随着地位逐渐衰落,陕西才逐渐变得土了起来。
张艺谋算是陕西的一张名片,也称得上是艺术大师,但骨子里其实还没有离开那片黄土地。第三, 保守。
宋代以后,陕西的荣光开始暗淡,皇城成了废都,土地愈加荒凉。
抗战时期,山河沦陷,大量企业和学校内迁,陕西迎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熟练工人,也使得西安成为了北方第二强的人才中心。
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陕西在“三线建设”中再度获益,形成了拥有航空、兵器、卫星、核工业的国防工业格局,甚至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航空大国的摇篮。西交大、西工大中走出了很多人才,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