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篮子

        这是一个有着27年历史的物件儿,竹制小提篮,家里俗称“腰篮子”。

      据小哥说,1988年,姐姐怀了大女儿,父亲听闻很开心,于是特意请村里有名的篾匠“四十篾”编个竹篮提着去“送蛋”。(注:送蛋乃家乡风俗,在孕妇怀孕至六、七月时,亲友要送适量鸡蛋、红枣、猪肚、猪心之类以示祝贺和关心。所送鸡蛋应取单数,尾数带一,送蛋之日也要选在单日,以利吉祥。)

        可能当时我还小,对“四十篾”先生没什么印象。但是他有个同样出名的儿子,叫王正全的,我却记忆犹新。当时约摸四、五十岁吧,微胖,肤白,发少,额头很高,印堂发亮。他应该不善食辣,菜里放辣椒少许,脑门上就会冒出细密汗珠。王师傅的手艺是极好的,每年我家至少要请他做上门功夫两三天。他用厚重的长形铁制篾刀把一根根竹子一剖两开、四开、六开……直至变成根根细篾条。然后用灵巧的双手左绾右结,编织出各类实用而有着美丽图案的农具来。如:菜篮、箩筐、箢簊、簸箕、篮盘、茶篓、柴篓、斗笠……破竹发出“咔咔”声,篾条在跳舞,堂屋充满着翠竹的清香。一个老手工艺人,坐在屋子中央,专注地摆弄他的作品。多么美丽的画面!王师傅工作时是不允许我们这等小孩靠近的,因为编织时长长的篾条不住摆动,他担心篾鋒可能会划到我们。

    不过在他下班回家后,我就很开心了。偷偷地拣了些余料,在小竹片的中央钻一个孔,穿上细麻绳,就成了一个叫“哼哼(念三声四声)”的有趣的玩具。将绳子缠绕在两手的食指上,朝一个方向快速圆周运动,几秒后再拉伸收缩,小竹片就发出“呜呜”的响声,类似“哼哼”那种小虫子的声音(不知道学名是不是叫“蝉”?)。我还记得扎过一个风筝,当然技术太烂,自是飞不起来。

      科学日新月异,各种各样轻巧的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了竹木制品。村里的篾匠、木匠、漆匠、铁匠、缝纫师傅等等,这些手工艺人几乎都后继无人。或有传人,却早已不做那些费时费力的营生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老家把那种凭手艺吃饭的人统称为匠人,再根据不同的技能来细分,如瓦匠、木匠、篾匠、箍桶匠、修锅匠、漆匠、剃头匠,唯有...
    塘格木阅读 616评论 0 3
  • 这是我第二次去绩溪县磡头村了。上一次还是油菜花刚刚落尽的时节,这次则是秋末冬初,虽然季节不同,但同样的细雨绵绵,难...
    子文东阅读 691评论 1 3
  • 文/添一抹岚 年少读书时,常会邀些同学到我家一玩。通往村子的羊肠小道两旁,尽是一片片的矮小竹林,单车踩了一路,就看...
    添一抹岚阅读 816评论 35 16
  • 你并没有认真的对待一个人或一件事,所以你现在的状态就是你的结果,你无需怨恨,是你自己对自己负责。
    青心争己阅读 95评论 0 0
  • 空房子远道而来。空房子 蔓延在广袤的黑暗体内 流动的夜色,流动的山岗 黑而璀璨的石头,星云诞生 空房子彻夜不眠 整...
    生活恋情阅读 41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