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读完了《中国城市大洗牌》这本书,很透彻,一下就看明白了国家未来的规划和各城市发展可能的走向,因为本书不是对于一个城市发展历史的梳理,所以内容上比较宏观,我觉得重点关注的应该是书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一个城市的发展无非跟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相关,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土壤类型等;人文因素包括,政策规划、文化特点、交通等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城市也因为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工业时代,北方依靠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首先发展起来,重工业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时代,中国走向世界,航运便利的东南沿海和先行试点的深圳、广州等城市站了起来;今天在互联网经济全面渗透到千家万户的时代,拥有大厂的超一线城市,人们挤破头也要往里闯。
然而资源是有限的“有人吃撑,就有人挨饿”,所以除了超一线城市之外,新一线,二三线城市纷纷加入了抢人大战。
人,是经济发展的底层,有人就有消费,有消费就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而人是趋利的动物,哪里有机会、哪里有政策就去哪里,但同样人也是有感情的动物“遇见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的故事也不时在身边发生。
之前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未来想要去哪的问题,我们当时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没有“房子、车子、票子”的压力,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留在北京,因为北京的确能够给到大家更多的机会和更精彩的生活,而且从毕业之后就呆着的城市,也留下了自己很多痕迹。
但现实是这三个因素,哪一个也不可能消失。
终究有人是要离开,身边朋友的来来走走,两种人比较多,第一种是选择回家,另一种是去新的城市追逐梦想。
所以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深刻的理解我国城市的发展。
1、房地产依旧是经济支
2021年上半年为例,我国全社会完成的GDP为532167亿元人民币,其中房地产行业占国民经济比例能达到7.5%,对比农林牧渔业占比5.6%,建筑业占比6.3%,房地产业是妥妥的经济支柱,其实不单单是中国,美丽国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更高,达到12.9%(2020年),“居者有其屋”是任何一个国家居民的基本需求。
除了居住功能之外,房地产本身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润。
①造房子对钢筋、混凝土、运输、建材等的需求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带来周边消费增长。
②卖房子在短时间内能够带来大量的资金流动。
③非住宅的商业用房,租赁给企业,有能够从双向带动经济增长。
房子盖好了,一定要有住的人,有用的人才行。
一直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有两条路线之争,一条是城镇化,强调发展中小城市;另一条是城市化,强调发展大城市。在过去,我们选择了第一条路线,各个小城市都能获得发展的资源和机会,但是2019年4月发改委的超级文件《2019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明确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预示着未来更多资源将向大城市和都市圈聚集。新一线,二线城市相继加入的抢人大战,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吸引更多人才带动城市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争取机会。
这同样也是给想去这些城市发展的人们一次成为“本地人”的机会。
2、人要到哪去
国家目前规划从全国范围内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城与城之间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所形成的空间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功能定位和分工相互协同,在区域内能够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有两个大方向可以参考。
①到有政策规划的地方去
除了规划的几个城市群之外,国家其实还规划了重点发展的城市。
比如海南,2018年成立了海南自贸试验区、千年计划雄安新区、逆袭的长沙、重回全国20强的西安、大数据中心贵阳等等,这些城市有经济有政策扶持,且发展还没有饱和,如果不知道未来要去哪,去这些地方也许能有一番作为。
②区域差异隐藏着机会
中国长久以为表现为东西部差异,为了弥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大战略一一落地,然而近几年,中国南北差距的问题大有超越东西问题之势头。本质上,南北差距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发展阶段使然。
在资源推动的时代,在投资驱动的时代,北方有优势,享受到了较好的发展红利。而在科技创新成为主流,消费推动的时代,更温暖也更市场化的南方,接棒成为发展重地。斗转星移,各领风骚。
发展模式的变化,是中国区域经济版图发生巨变的核心原因。
有的差异要鼓励,但有的差异也需要国家去调整,东西部的差异是中国发展的失衡,要调整,要给西部更多资源,南北差距实质上是“用脚投票”的结果,在未来一段时间也许会决定着发展格局。看清差异的原因,到有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利用发展的机会,也许能博一个精彩的明天。
今天,我们不可忽视疫情的不确定性,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阅读一下本书,在不确定中寻找规律需要依靠已有的经验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