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知后觉才知道《走近科学》停播了,就在国庆节前的9月30号播完了最后一期。
都知道这档节目播了很久很久,但看到其开播时间居然是98年,依然有点震惊,那年我应该刚学会加减乘除吧。
虽然没有持续性关注《走近科学》这档节目,但这些年多多少少都看过一期两期的,印象颇深,先来一起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走近科学》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98-03年):为了宣传我们的「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学常识,节目应运而生。
彼时节目的内容通常是当时的新闻热点,针对一些现象、问题进行探究,并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关注。
第二个阶段(04-10年):由于长期收视率不佳,根据央视的末尾淘汰条例,03年四季度节目受到「黄牌警告」,为避免被砍掉,节目开始剑走偏锋。
改变后的节目开启了「标题党化」、「推理故事化」的新模式,收视率也开始嗷嗷上涨,但网上的批评之声不断。
第三个阶段(10-19年):由于许多人批评前一阶段的节目偏离了走近科学的初衷,节目过于娱乐化,引发了网络上的大范围讨论、争议。
节目组压力之下再次改版,重回严肃、正经的科普路线。自然,在收视率当道的今天,可以预见《走近科学》的命运只能是慢性死亡。最终,卒于2019年9月30日。
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我还小,那时候对它充满了崇拜,虽然不太记得具体的节目内容了,但印象中和《走近科学》这四个字还是十分符合的。
大多数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第二个阶段,这期间诞生了很多经典,在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下,结合悬疑、恐怖、极富转折性的剧情,堪比大片,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第二阶段代表作
《天降冰块的真相》
河北一个村子里,天上突然掉下了一些蓝色冰块,村子里的老人认为这是所谓的「无源之水」,可以治百病,纷纷捡回家藏起来食用。
为了调查冰块到死是什么,节目组请了医学、气象学、环境学等方方面面的专家,均给不出合理解释。
最后,明航专家出来解释:这是飞机马桶里的排泄物,经过化学处理后意外掉落形成的。
《蓝色的睾丸》
有一位大爷得了怪病,自己的睾丸变成了蓝色,于是到处寻医访药,结果都查不出问题。为了避免进一步癌变恶化,大爷忍痛切除了这枚睾丸。
可没过多久,他发现另一个睾丸也变成了蓝色,节目组又请了专家进行各种检查。
最后查明:大爷的内裤褪色。
《吐血奇人》
有位老兄有一个神奇的技能,他能随意控制身体里血液的走向,随时可以口吐鲜血,而且可以在身体的任意部门吸出鲜血,堪称现实版「吸血鬼」。
节目组请来医学专家为其进行各项检查,最后终于找到了原因:该男子牙齿健康堪忧,牙龈出血严重。
这样的剧情贯穿了整个第二阶段,客观来说,确实槽点颇多,但是节目组硬是凭借着强大的剪辑手法和气氛烘托,让观众们按不下手中遥控器的切台键。
起初大家都以为这是一个正常的节目,标题抓人眼球,剧情紧凑、刺激,但越看越不对劲,直到结局才发现被节目组忽悠了,于是义愤填膺,纷纷发帖抨击。
吐槽人数越多,越证明其群众基础之广。
网上流传着当时《走近科学》在第二阶段的「4321」选题标准:
第一,选题的显著性,故事是否吸引人,占4分;
第二,选题的曲折度,故事的发展过程是否是动态的,占3分;
第三,选题是否具有可视性,即能否拍到现场画面或找到资料图像,占2分;
第四则是对选题的阐释是否具有科学上的权威性,选题没有科学性,成了伪科学,就不能拍,占1分。
总结一下就是:标题党、故事悬念、真实性、科学性。
这是《走近科学》火起来的原因,在第二次改版后,这个法则就不运用了,科学性上升到了第一位,自然慢慢就失去了吸引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走近科学》的受众是全体人民,包含着近6亿农村人口,这就决定了它肩负着破除迷信,对各类社会现象、问题赋予科学解释的责任。
这样一想,节目自始至终大方向上是没有错的,科学性太重,文化程度稍低的大多数就不爱看了,至于能在网上吐槽的那部分人了,可能你不是它的主要目标群体。
倘若这档节目不叫《走近科学》,取个和《老梁故事汇》类似的名字,主要侧重讲故事,再加点科学的辅料,这样既可以科普大众,也可以娱乐少数。
《走进科学》是档好节目,只是出身和最佳定位有了偏差,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一晃21个年头过去,这个曾忽悠不少80、90后的节目没了,反而有些遗憾,记忆里的事物都会慢慢落幕,而我们只能继续向前。
END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1点东西(ID:Small_St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