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都对某些妈妈的“玻璃心”不理解,觉得有那纠结的功夫,咋不去学习呢,那么多优秀的科普者,写了那么多文章,把各种病症表现说得那么清楚,哪里还用得着如此玻璃心呀……
如今随着自己各路学习(心灵层面和知识层面结合),明白了个中缘由(只是我认为的理解),所以不会对玻璃心表现出嗤之以鼻,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答疑解惑,或者说陪伴,是的,我更愿意把这个称之为陪伴,共同经历那个过程…
而我自己,也有这个玻璃心,只是关注点不一样罢了。
当我看到孩子一个人在校园的沙坑玩耍时,我的心突然有点痛,当我去感知这个痛时,脑海里出现了“玻璃心”这几个字,也许都是自己曾今的痛(内在小孩)……
我看到孩子自己玩得不亦乐乎时,我没有去感受他的那份沉浸平和的喜悦,而是升起了对自己的评判:你怎么可以任由孩子一个人玩不去陪他呢?他该多无聊呀,多希望你跟他一起玩呀……我选择站在这个远方,静静感受那一刻的那些想法,我立马对自己说:可以了可以了,别再编剧了,事实是孩子在那里玩得很好,没有过来拉你一起玩(如果他要人陪,会来找我的),别觉得自己有多重要了,人家离开你也一样可以玩得好…别再玻璃心了,那些也许是你内在小孩需要的,而非你真实的孩子需要的
如此,一个深呼吸,把自己带回那个当下,远远看着孩子投入的玩耍,平静多了,随后又拍了张他玩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