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捡一片树叶,在上面写些字,夹在笔记本里,这是2020年的第20片落叶
书名 | 每个人的商学院 (第1册)商业基础 |
作者 | 刘润 |
字数 | 944千字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 |
阅读日期 | 2020.03.02 |
阅读章节 | Part One 商业的起点 / 第一章 用户心理 |
阅读时间 | 2个番茄 |
R(阅读片段) :
- 心理账户:让用户舍得为你的商品花钱
- 沉没成本:前期投入影响用户决策
- 比例偏见:变换比例,让用户觉得“超划算”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每个人在花钱时,其实是在从自己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往外掏钱,虽然都是“钱”,但每个人对于每个“心理账户”的定位和态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经常会因为已经投入了金钱或时间在某件事情上,而不愿意提前中止或放弃,放不下、舍不得的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
比例对于我们的认知冲击比具体数值对我们的冲击要大,或者说心理暗示更强。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
文中提到了用户最容易花钱的三种心理账户,套用自身,确实如此:
- 意外所得账户:意外之财,是花的最快的,而且毫无心疼感
- 情感维系账户:给家人买生日礼物或者给自己某样奖励的时候,也是相对舍得的
- 零钱账户:这个最常见,100元整钱被破开之后,很快就没了
-
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就是,我们花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坐下来看了30分钟,发现并没有预告片介绍的那么好看,可我们95%的人都会选择耐着性子看完剩下的90分钟,因为我们会认为已经投入了50元的成本,所以对于接下来要投入的90分钟成本也就不觉得有多奢侈了。
而如果我们是在家里的电视上挑了一部片子,看了5分钟,觉得不好看都会随时换片,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并没有投入什么前期成本。
书中的例子说顾客可能觉得买一个1000元的锅送一个价值50元的杯子的活动没有吸引力,但却觉得买1000元的锅,就能用1元钱换购一个价值50元的杯子更有吸引力,这就是将50元的赠品转换成了1比50的换购。而我们在买东西还价时,商家跟你说便宜xx钱,还不如跟你说再给你打个xx折更容易说服你,对吗?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给产品一个具体的定位或定义,让它恰好落在目标客户的某个“心理账户”里,那样从理论上来讲,会利于成交,让客户愿意花这个钱买你的产品
对于我们常见的软件产品来说,很多提供试用期模式的也就是利用了用户的“沉没成本”心理,让你以一定的金额购买了3个月的试用期,当3个月结束时,你会因为已经投入的钱、时间和这段时间积累的数据而更容易下决心付全款
这种心理暗示,在后面的践行中需要留意是否可以应用在产品的销售当中去,暂时没有合适的想法。
我是秋之川,一个跨界寻求变化的个人成长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