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年人在处理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状况时会表现的患得患失,在人际交往中很难拥有信任感,常常自我怀疑,这种负面的情感状态和童年时期的安全感遭到破坏有一定的关系。
在幼儿期,家长的陪伴带给孩子的安全感要比任何早教班都更重要。但是很多家长却因自己的疏忽和不重视使得孩子的安全感缺失,甚至在成年后也常受到困扰。
有些家庭里的宝宝一直都是由老人照顾的,平时夫妻俩工作忙,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够接孩子回家。大多数父母会以为这样的方式既可以不耽误的工作,又能够让孩子有时间和父母亲近,殊不知这样却造成了宝宝明显的安全感缺失.
比如说宝宝和父母或者老人的关系都不是很亲密,不愿意主动和父母交流,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又倾向于讨好父母,分离焦虑症状明显。由此可见老人的照顾弥补不了父母的缺席,照顾孩子还是需要父母亲自来。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平安快乐,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小天使,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我们看似正常的行为,或许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这种伤害也许是短暂的,但有的时候也许会伴随孩子一生。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每个家庭的生活压力太大,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身上的胆子更重了,无法避免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但是若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则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给孩子留下阴影,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吵架,他只知道爸爸妈妈吵起架来很可怕。
当然,父母不在身边,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这很容易理解。可有些孩子的父母全天候陪在身边,孩子却依然缺乏“安全感”。
其实,父母的陪伴只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父母陪伴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和做法,才是决定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关键,带娃过程中每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口头禅,都可能成为破坏孩子“安全感”的炸弹!
比如,“要不是因为你,我早离婚了”、“说了多少遍啊,你烦不烦啊”、“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等等,也许父母会觉得是在开玩笑,但小孩子因为年龄小,还未能分清玩笑和实话,往往都会把父母说过的话当真,这种语言上的“软暴力”容易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虽然只是内心的一种情感状态,但是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行为方式都有所影响,比如说孩子与父母分离时产生哭闹的表现时,就是明显的安全感缺失的情况。
而孩子的安全感很大部分是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慢慢积累起来,可见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父母是孩子内心最亲近的人,当父母陪伴在身旁时,孩子会感受到极大的安全感,比如说婴儿处于哭闹的状态时,得到妈妈的拥抱情绪就会很快的平静下来。在孩子的幼儿期,这种对父母的依恋更为明显,父母的陪伴使得孩子有被关注的感受,在行为表达上也更加的自信。
当父母经常表扬孩子,对孩子的想法、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时,家长的这种正面的评价对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意义。父母的评价使得孩子有被认可的感觉,进而在遇到状况时可以轻松的和父母交流,不会因为害怕受到父母的责怪而小心翼翼。
为什么有的孩子内心强大,有的孩子却觉得畏手畏脚、缺乏安全感呢?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负面语言就像雪上加霜、伤口撒盐,会像一根针一样深深扎在孩子心头,贯穿孩子将来一生的岁月中,始终让他觉得卑微低下,找不到存身之处,天下之大,却没有能够带给他安全感的地方。
夫妻之间相处,难免没有争吵拌嘴的时候,但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避开这些事,有什么事情关起门来夫妻俩沟通,没有必要把孩子掺和进来。
而且,夫妻之间“床头打架床尾和”,可是成人的游戏规则孩子却不懂,他只记得,父母当时的争执和吵闹,深深种在他的记忆中无法抹去。
安全感是孩子的基本需求,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身心的健康成长。
孩子要是缺乏安全感,可能会有悲观的性格,内心感觉很孤独,自己好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孩子变得胆小,怯懦,和周围的小朋友格格不入。相反,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大方自信,那么,该怎样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呢?
一、蹲下来倾听孩子的诉求。一般的幼儿节目,主持人都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看着他们的眼睛,耐心和他们沟通。心理学上指出,与孩子保持同样的高度进行沟通,能让他们卸下心理防备,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做法,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
二、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孩子在小的时候,一般会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家长不要责怪孩子,要耐心的安抚,询问哭闹的原因。
三、不要在孩子不知道的时候悄悄走开。孩子天生就依赖父母,父母在他们的实现范围内,他们才有安全感。如果要离开,也要事先和孩子讲好,如果在孩子不知道的时候偷偷走开了,孩子会惊慌失措,没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