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时间参加了在重庆举办的2019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CHINC),在会期间看到了很多病历质控的内容。
在我个人看来像是大数据在医疗行业上一个落地的项目了,目前看起来切合度还不够深入。可能和整个就医实现信息闭环需要一定的时间发展有关系吧。
期间和不同同事商量着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想要通过数据来了解一个在院患者有没有好转都那么困难?
以前一直没了解的很深入,但是通过和不同的人沟通。
总结以下两个问题:
- 治疗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患者能否恢复主要还是要看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而个体差异性很大。
就说艾滋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到后面往往只是一个小感冒就可以对他们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 除了个体自身的差异性,和治疗作用之外,整体的治疗效果还受到很多环境的影响。
比如周围环境:医院环境嘈杂还是舒适,外面有没有雾霾
受治疗期间的心情和心里负担:有没有亲属探望?治疗费用需不需要操心?还有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医生诊断结束之后往往说还有多长多长时间,但是如果被患者自己知道后,很可能很快就去世了,这是不是每个人面对死亡的恐惧的时候心里负担过重有关系?
笼统的说一些想法:
每两次检查检验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小的治疗周期,或者是每次住院医嘱变更,看成是一个小的治疗周期。
每个治疗周期对病人的检查检验的结果数值做一些对比分析。对患者的结构化病历、护理记录做对比分析。一些嘱托性医嘱也会有变化,还有病人指标的变化。
补充说明下为什么门诊患者更难分析数据?
门诊患者目前没办法做到就医信息闭环。
- 诊后回访基本是空白状态:在分级诊疗还不成熟的现在,医疗资源稀缺性导致了三甲医院大量的门诊量,能有随机抽样回访都很不错了。想要采集每次就诊后的恢复情况,简直不要太难。
- 患者恢复了也没有必要要告诉医生我已经恢复了,往往是恢复的不理想才会进行二次就医。医生也要结合多次就诊的情况来分析这次患者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