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年度目标里,有一个目标的进展比预期的要慢上许多。它就是30节音频课,现在是10月份完成了7期节目的上线。
定立这个目标,是受叶武滨老师时间管理100讲的启发,也希望将自己过去学习的内容整理成音频和文字传播出去。于是便开启了30节音频课的制作之路。
在行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输入和输出的效率,是个很有意思并且值得探讨的话题。向目标推进的速度之所以慢很多很大原因是在输入和输出效率的选择上。
同样都是输出10分钟的内容,可以有两种输入的方式。
一种就是现在做音频课采用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某一个主题的书籍,从中精选出几本主要书籍细读,最后从这些书中构建出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音频。这样做因为输入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基本上是泛读十几二十本,精读两三本。通常读完这些书就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再加上输出成稿、录制剪辑发布要将近一个星期。
还有一种看似很简单的方法,就是选中一本好书,将其中的内容拆成若干主题,按照书中的架构进行分享。这样一来,读一本书的时间,就可以输出很多个10分钟的分享内容。
表面上来看前面是输入几十本书输出10分钟,后面是输入一本书就能输出十几个10分钟。后者的生效率可能更高一些。但只要再稍微深入思考一下会发现其中是有很大不同的。
对我个人而言,现在还处于持续行动的早期,也并没有建立一套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
采用第一种方式,最大的要求就是超量输入,然后在头脑中连接建构,最后将自己理解深刻的部分用自己的语言输出出来。这种方法有点耗时,但相当于将自己的资源超规格配置在这项学习上,也是在对大脑进行刻意的训练,也为后面的持续输出打下一个基础,所以这个过程不能急。
采用第二种方法,虽然看似效率高,但也要分人分情况来看。如果功力尚浅的时候采用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在复制分享别人的观点而已,对自己的大脑没有多大的帮助,对读者来说也没有太多的价值。如果能力到了已经构建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相关领域有着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成果的程度,按照这种方法来输出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但能到达这样的阶段也是前面超量积累的必然结果,里面也包含背后众多资源的投入和独立思考。
总结一下关于学习中输入和输出的思考。只有经过大量输入并进行有效思考的输出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输出。将别人思考后的内容由你转述出来的输出对别人来说价值不大。要想能够更有价值的输出,行动早期一定是要超量输入的。当通过前期大量的投入和学习有了储备之后,便能够自如的大量输出了。简单就是知识在前期是进的多出的少、慢慢随着进的越来越多,输出也会变得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容易。
所以在考虑输出效率时,可以先匹配现在所处的阶段,这样思考事情也就简单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