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执教《黄山奇石》第二课时,我聚焦第二自然段“仙桃石”的品读,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探寻作者描写奇石的奥秘。当孩子们从“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大桃子”中捕捉到动态想象,从“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感受到精准动作,从整体外形联想到仙桃时,他们真正触摸到了作者创作的脉搏。这种通过关键词解构文本的方式,如同为学生配备了探索文本的“显微镜”。


在归纳出“外形、来源、动作”三个描写维度后,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六个小组分别探究3、4、5自然段,孩子们圈画关键词、热烈讨论、归纳特点,课堂顿时焕发出勃勃生机。令我惊喜的是,有小组在分析“猴子观海”时,不仅关注到猴子的动作,更敏锐地捕捉到“陡峭的山峰”“翻滚的云海”这一背景描写,这是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解读。


迁移运用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当学生发现第六自然段仅简略提及诸多奇石名称时,我顺势布置任务:“用你的摄像机镜头对准其中一块石头,模仿课文说一段话来介绍吧!”孩子们的创造力如泉水般涌现——每当月亮升起,有座山峰上的那只威风凛凛的“天狗”就仰着头,张大嘴巴望着月亮“汪汪”叫着,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天狗望月”了。……


这种从“学方法”到“用方法”的跨越,正是语文素养的真实生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