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康熙朝难得母凭子贵的嫔妃
康熙二十年册封的四妃,因为这四位资历之深,在位时间之长,以及各自皇子在康熙朝的贡献和深远影响,其地位也是前史后世的妃嫔难以逾越的。
(她们四个的命运相互纠缠依托近半个世纪,早已注定不是独自的个体。而且首次亮相也是以组合形式依照康熙批发性大封后宫的惯性闪亮登场的。)
也是由于四妃身份的稳固,加上康熙帝不爱零售只注重大型批发的后宫晋级策略,导致康熙朝其他嫔妃几乎难有大的晋升空间。(当然若是有一个曾贵为皇后的姐姐,虽没有皇嗣但又恰巧抚养过弘历,自然死后也能享有特殊待遇,被追封为皇贵妃。详见悫惠皇贵妃佟佳氏)
不过这个时候冒出来一个奇葩,就是良妃卫氏。
她并没有像德妃一样幸运,也没有德妃那般受宠,所以她并没有赶上这场影响后宫格局几十年的大册封。
不过在康熙二十年,与她有关的另一件事倒是影响康熙后期的朝政十几年之久。
就是这个女人,诞下皇八子胤禩。
在讲究血统关系的整个清朝,在皇子皇孙扎堆的康熙朝,她能凭借子嗣荣升妃位,可见在康熙朝胤禩也是受宠的,虽然只是短暂的少年时代。
在康熙二十年还没有受封没有封号位分的良妃是没有资格抚养皇子的。于是康熙将胤禩交由当时的四妃之首惠妃抚养。
在康熙后期四爷党和八爷党暗自较量中,不得不说有些事情是刻在骨子里,带入血脉之中的,是冥冥之中命运无形的安排。
就比如他们俩同样出身不好的母妃,德妃和良妃受宠时期的相似。
就比如同样从小就不在母妃膝下承欢,一个养在皇贵妃处,一个养在四妃之首惠妃处。
可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情。
皇贵妃佟佳氏皇子多早夭,所以将胤禛视如己出。而惠妃的养子可不只是胤禩,还有皇七子(生而残疾,无望帝位),况且她还有自己的亲生儿子皇长子。
佟佳氏死后胤禛深受打击,此时回到生母德妃处,而德妃这个时候已经有六阿哥和刚刚出生不久的十四阿哥,这与他幼年在皇贵妃宫中所受的待遇自然难以相提并论,此等巨变也不怪他后来的性情生冷,连康熙都斥责他喜怒不定。
而在惠妃处养育的胤禛,因为从小与兄弟相处,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即使是他成年后,也有九阿哥,十阿哥,以及十四阿哥的追随。
其实膝下有多个皇子的并不止惠妃一个,宜妃就生育了五阿哥和九阿哥,德妃也生育了三个皇子,可是为什么就只有八阿哥从中脱颖而出,后来引领著名的八爷党呢?
这就与良妃的出身有极大关系,上三旗辛者库的出身,在一群开国重臣满洲贵族作为母家势力的兄弟之中,能有什么硬气的资本。
不过即使出身辛者库可是后来身份依然贵重的女子也是有的,比如:
孝仪纯皇后(即令妃),魏佳氏,内管领魏清泰女,清初本为汉军旗旗分佐领,后贬入上三旗辛者库,也是包衣汉姓人,其子继位后被抬入满洲镶黄旗。嘉庆帝生母。
可能我这么正式严谨的说法使得你对她毫无印象,但要是换个说法告诉你她就是还珠格格里面那个与恶毒皇后形成鲜明对比的菩萨心肠的令妃,你就觉得:哦~原来是她。
但是也足以说明良妃的出身成为八阿哥一生的短板。也就是由于他的出身从小就比别人矮了一截,所以他从小就恭敬谨慎,甚通世故,深受阿哥们以及大臣的拥戴。
也是由于锋芒过甚功高盖主,导致康熙后来十分不待见他。
其实康熙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吗?
并不是。胤禩从小仪表堂堂,长的很像少年康熙,且善骑射,背书也顺溜。
可惜字写得不好,于是令何焯为其侍读。何焯可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书法家,尝学于钱谦益,擅长八股。他与何焯交往亲密,也使得他在江南文坛颇负盛名,称之为八贤王。
可见康熙对于少年时期的八阿哥还是满怀希望的,康熙于三十七年第一次分封皇子时,他以十七岁的最小年纪受封为贝勒。
至此康熙在四十六年册封时,也将卫氏册封为良嫔,这其中自有康熙对于八阿哥的宠爱在其中。
连康熙的亲兄弟裕亲王福全也因为曾与他共事,料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而夸赞他: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
宜为储君,这四个字最终成为他的死穴,成为影响他人生的巨大转折点。
康熙在一废太子之前都是很信任他的。
但是那脆弱的信任也仅仅是停留在朝廷栋梁肱股之臣的层面上,他没想到老八有这样大的野心企图登上帝位。
自从大阿哥推举他为储君,牵连他也遭到康熙的猜疑,到康熙晚年被厌弃。
自从康熙假意商议储君事宜揣测臣心众大臣齐力推举他为储君,他后半身的悲情命运就注定了。
信任就像是一面镜子,破镜怎能重圆?
后来也怪八阿哥才能太突出,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皇权。
胤禩为人非常亲切随和,待人处事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
出于九子夺嫡,雍正身处其中经历的种种斗争,以至于登基后,雍正对于同胞兄弟主要是八爷党的忌惮残害,
雍正帝也曾正经地评论过他:
胤禩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才。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但是雍正同时又说:
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而其心术之险诈,诸大臣亦无与之比者。
这一点我写得不好,直接搬出易中天先生的原话较好。
实际上,胤禩对雍正的威胁,倒不一定是有暗杀或政变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威望太高。显然,在雍正与胤禩的斗争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诸王大臣的心都向着胤禩,只不过敢怒不敢言。平心而论,雍正和胤禩都够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执政十三年的政绩可以为证。胤禩的能力,则可以在雍正那里得到证明。
而良妃也对自己的出生连累八阿哥一直深感愧疚,雍正皇帝辑录的《康熙谕旨》中有下面一段记载:“允禩母妃病笃时,遗允禩之言曰:尔皇父以我出自微贱,常指我以责汝,我惟愿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药。”
在不得不争况且谁能放手的政治漩涡中,她不愿意连累儿子而情愿选择这种类似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