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门功课都要重视,要两条腿走路,不能缺一条腿——偏科,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两条腿会走的更稳,走的更远。
实际点说原因有三:
1、语、数、外、物理再加初三要开的化学这些科目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此外政治、历史是同样要参加中考的,分数还不低,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两门功课只要用心就很容易得分,地理、生物虽不参加中考,但也要参加会考,考过才能顺利毕业。
2、我们这届孩子刚好赶上教育改革,到高中有极大的概率根本就不分文理科,这就是说所有的科目都要学,所有的都要考到一个理想的分数,一个孩子们想要去的那个理想大学的分数,而初中阶段就是在为高中打基础。
3、我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静下心来的时候,看过孩子们的教材或者说回顾一下咱们的初中时学习的知识,我仔细看了一下,又想了很久,初中学的所有东西真的不能叫“专业知识”,更合适叫“生活常识”是我们以后哪怕只是做个普通人都应该具备的。例如:识字、简单的计算、基础的地理知识、应该了解的历史知识、杠杆原理,热胀冷缩等等。
或许有的爸爸妈妈会说这些通过生活也可以学到,可是我们不防问问咋们自己,我们结合生活教过孩子吗?咱们有时间教孩子们?既便你有时间你要教多久?又有多少个人能说你比学校专业的老师教的好呢?话就说到这我想更多的留给爸爸妈妈去思考。
除了以上,我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遇到的、接触到的一些对于语文和英语的理解误区。语文大家都认为是我们的母语,从小都在学每天都在说,不需要再多花心思去学,或者说认为考好是应该的,于是不愿意或者觉得没有必要花时间去练习,但事实上就像我常给孩子们说的一样: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有因才有果,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语文学习的东西是和生活很贴近,但作为一个专门的科目,实际上知识点很多,他要求长期的积累和坚持,然而这些往往是最难的。
此外语文学科训练出的能力是其他科目的基础和工具,例如: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能学好语文,那么其他科目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还有一点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往往会掉以轻心,犯盲目自信的错误,于是反而不能取得一个期望的结果。(例如: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越来越重视,语文现在的中考是150分,高考改革我想大家都知道,语文已经要求提到180分,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至于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我想所有的父母都不仅仅希望孩子以后的生活就只是局限在自己生活圈子的“一亩三分”地上,这个世界真的很大,难道你不想让咱们的孩子也去看看嘛?有太多的“风景”等着孩子们去体验去领略,那么英语作为全世界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我们是否该督促孩子多下点功夫呢,对于以后想上大学,想在大城市立足的孩子来说那就更重要了,与其到时候花钱、花时间去学为什么不抓住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呢?
通过现在的勤奋努力去到更好的地方,遇到更优秀的人,蜕变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