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蔡康永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期所要为之吃的苦就会越多,过得越艰难.”以前不是很理解,现在深有同感了。
因为小学时的名列前茅,初中时的年纪前三,以及身边朋友,老师,家人的赞赏,所以让年轻的我感觉飘飘然,自认聪明好看,无需特别努力即可轻松得到想要的一切,于是一分之差,上了次重点。当时又是深觉不以为然,以为次重点,我只要想学好依然很轻松的。可是人是环境的产物,慢慢的,我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听,到最后的奋起直追学依旧吃力,由于身边大部分人的不爱学习,以及自己的特容易被带动,我被同化的顺其自然,再不自知努力为何物,或者一直都是行动在嘴边,从不去实践,越来越懒于行动,不爱付出学习的苦。于是又是几分之差,我在重本和普通的边缘挣扎。
终于,年少无知的轻狂,不知社会险恶的盲目择校选专业,让我没有选择复读,然后,大学一拍脑袋的规划,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没想过毕业后的我该何去何从,大学里我该做些什么,会对我的以后有帮助,所以毕业时的实习,毕业后的工作,面试时问的有无证书,奖惩经历,他人问起工作福利待遇,有无男友,工资多少,哪所学校毕业,都让我愈加自惭形秽,相比之下,好像一无所有,真的没什么可以拿得出手。可是不怪别人,都怪自己不够高瞻远瞩,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跳出年幼思维,以三年后的眼光看,现在不知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于是,工作几年,毅然辞职,其实工作后的抉择都要更深思熟虑,因为毕业了,赚钱了,要考虑家庭考虑年龄考虑发展诸多因素。但其实人的一生一直都在做选择,并不是说考研就一定会让以后一帆风顺没有波澜,但起码这算是圆梦,不是自己没有能力,只是当时没付出那份辛苦,所以在之后的生活中就要千倍百倍的来还债,还年轻没吃苦大学没规划的债。我想再努力一次,看看有没有可能,让自己有机会看起来不那么“一无是处”。
人生,其实,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你有能力,去哪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人生也是无数次地不断地在给自己做选择题。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够有主见,其实这才是一直死犟的,非要把自己圈在这个条条框框里。凡事不要把自己框牢套死,人生不是考试,有ABCD的选项和标准答案,只有最优解,或者更优解。然后再细想,人们其实都只是做了当下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而在之后的行动中,才能知道结果究竟是如何,是好是坏,自己要为这选择付出怎样的代价,或收获怎样的硕果。
再社会一点吧,以后更多可能是要看你这个人是否有钱有权有能力的,可学习不好,分数不高,学校一般,怎么有钱有权有能力,想要过得好,那就只剩拼家境了。而大多数都家境一般,所以,其实任何人都并不知道以后的路究竟会如何,是好是坏的发展,但起码考研是我现在的选择,哪怕未来三年再看,也是不会后悔的,那,就尝试全力以赴一次,别再为年轻的错买单,已经错过了那么长时间,就别让自己再尝试一次一无所有的放弃了,这一次什么也不想,就是一定要考上。希望看到文章的你,也可以尝试,去过一次无悔的人生,不要不努力,哪怕拼命努力才只是普通人,但努力是要一辈子进行的课题!请珍惜,请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