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书,是看“画本“。现在的孩子大概都没听说过,更没看过。画本是连图带文的,巴掌大,类似于今天的口袋书。一本画本讲述一个故事。但我那时多半是看热闹罢了,因为不认识的字太多。虽说是看热闹,却在小小的肚腑里生出读书的虫子来。
后来上学了,学生字,学拼音。语文课本就是我最佳读物了。遇到不认识的字,连查字典带练拼读的,多认了好多字。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了,也把读书的兴趣提高了。
后来有了课外书,就缠着爸、妈给订阅。比三十二开要大一些的,二十几页,图文并茂的。多是期刊,每到一本,如饥似渴,如获至宝般。真应了一句名言:我扑在书藉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后来书刊的种类越发多了,读书就从画册到《少年文艺》、《作文通讯》,再到《少男少女》、《读者文摘》……从父母拿钱订阅,到自己用押岁钱自主购买,真是逐步升级,直升到幸福连连看级别了。甚至到了废寝忘食,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书中颜如玉的地步了。
看得起劲时,就忍不住要把一些重要的东西摘抄下来,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类似于今日简书所说的手帐吧)。于是有了第一个摘抄本,凡格言警句,优美的词汇都摘抄下来,为我后来能写出好作文,打了一个不错的底儿。难怪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回想起来,我读的书几乎都是在学生时代。高中时代读书最多,好些散文集、诗集都是那时读的。
读的最多的是诗集,中、外的;古诗、现代诗都读,但那时对现代诗的兴趣更大。
书,开了我的眼睛,向世界为我开了扇窗。
读得心痒痒了,就开始写日记,写自以为是的诗。写了几本子,于是有了后来的诗集《摇曳的心花》。还和同学组建了文学社“诺.冰”社,闻名于校。那段时光,真是一段欢愉美好的年华。
往事不堪回首,虽说那段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如今早已挥一挥衣袖,《再别康桥》了。但一想起来,还是忍不住无比地怀念。
02.
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步入社会之后,忽然发现自己就是那无用书生,只知清风玉露,却不谙人间烟火。
从此不再读书。
一晃,此去经年数十载,回首空悲岁蹉跎。光阴荏苒,已到中年。
社会发展速猛,从画本时代到今天的网络时代,从纸媒到新媒体。
我自是不甘落后,连打字都没练会,就在互联网上申请了第一个网络日记本。
读、写,永远是一对亲密的朋友。写日记,再次把我和书联结在一起,重拾读书之乐。
03.
以前我在生活中是个不太合群的人。自以为是的认为我比别人强,因为至少我喜欢看书不喜欢搓麻将,喜欢写诗不喜欢跳舞啊。
当我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体验过世间冷暖之后,再回头来读书的时候,犹如被醍醐灌顶灌一般!
我对生活有了崭新的看法,而通过写日记,记录各样的感受,让我慢慢学会思考。
我终于省察出:以前生活多有不如意,不是自己像诗一样高雅,而是不能像麦穗一样低头,而弯下腰的穗子定是因饱满才下垂。自己是眼高手低,心高气傲,所以才屡屡受挫。
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我恰好有个习惯,再好的东西不愿意看二遍,包括好书,好剧,好电影。骄兵必败,所以在生活的战场上也就免不了时常碰壁了。
我还有个劣性,是弊病:不愿意费神,不会画问号。看书人家看一遍,我也看一遍。合上书,人家说得上十句八句,而我却三言两句舌结。
为什么?光读书不走心啊,不动脑更不思考。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像追兵打仗一样,速战速决。而人家却是看得字面,透得字背,把书读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样读书,光景如此不同,效力更是天地悬殊了。
有了这番认识后,我读书就不再专挑感兴趣的读了,从只读一类的书到广泛读书了;从只读鸡汤美文,散文诗歌,到能抓到的,越不爱读,不想读的也读了。
从只读一遍,读完忘光,到反复读,捡起烂笔头来了。随时的小灵感,也勤于记录下来,偶尔发个微信,写个说说,过后再翻翻,自己都觉得惊讶:是自已写的么?
04.
现在条件好得简直是登峰造极了,我自从发现了微信读书,更加爱不释手了。不说那累计积分,兑换书币,买一赠一,分享免费领等优越条件,单说一边忙家务,一边听有声书,早已令我喜不自禁,高呼:感谢上帝了!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和从前不样了。对生活越来越有理解力了;性情也开朗多了;遇事不再那么六神无主,反倒从容淡定多了;心也不那么浮躁了,稳当踏实多了。甚至我的样相貌,嘿嘿,老公都说:和蔼可亲了。
读书,使我的生活也在悄然变化。不知什么时候起我的朋友多了;我失败的次数少了;我的自卑不见了;我的自信提升了。
读书使我更加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体谅世人的艰辛为难。我的心,终于结束高空的飘浮,扎根在笃实的生活大地上了。
读书,千回百转,让我与生活这本厚重的书握手言和、重修旧好了。而生活回馈我的是,使我渐渐成为心之所愿的样子,拥有一园馥丽芬芳的后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