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过年,家里哪有丰富多样糖果糕点给孩子们吃,家家都是稀里哗啦,在铁锅里把炒烫的河沙,用来炒胡豆、豌豆、红苕果(红薯干)。还甭说孩子时期牙口好、味觉灵,咀嚼起炒好的沙胡豆、沙豌豆、红苕果,嘎嘣嘎嘣的特香脆,现在回想起来都还津津乐道。那时过年也讲究挂春联,好多家里懒得花钱去街上买,一张红纸裁成横条竖幅,挥毫蘸墨一挥而就,没谁计较写得好还是不好,反正家家过年都是这样。
除夕之夜没有春晚联欢节目,那时的人家连收音机都罕见,更莫说什么电视机了。日子过得很简单,天黑尽过不了多会儿,一家人就洗洗漱漱睡觉了。但那时的人不太睡懒觉,早早的家家户户就推门开窗忙乎起来,尤其是大年初一早起后,要先给家里父母躬身拜年,老人会把头天晚上准备的红包,挨个发送给孩子们,并说上几句鼓励好好学习之类的话语。那时父母发的红包也就几角钱,没哪个孩子嫌少不乐意,个个笑颜如花双目放光。紧接着父母就吆喝着孩子们,赶紧给左邻右舍拜年,特别是孤寡老人家要先去。见着老人长辈了,要躬身作揖口里连声 “新年好!”得到欢声笑语回应后,又转往下一家。记得小时候拜年,家里父母还是要教话怎么说、躬身作揖要怎么做的,决不能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这一套规矩、礼仪,看似有些走过场,但却会影响孩子们一生的教养。知道该怎么去和谐邻里关系,怎么去尊重长辈、老人,怎么让口里说出的话得体好听。至今我还记得那时老人们回应拜年的夸奖,说“这孩子好懂事、好乖巧、好有礼貌。” 心里就好似蘸了蜜似的。
现在住的楼房越来越高,房屋越来越宽,邻里关系越来越淡,家里孩子大都独生子女,习俗也变了样。拜年、发红包、活络亲朋好友人际关系,在微信虚拟空间里就可一气呵成,既快捷、方便、又省事。可是我仍怀念那个时候的过年,把本就简单、朴素的节日,过得那么有仪式感、那么有滋有味、温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