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带来认知与思行转变
阅读首要抛开的是个人动机,唯有零功利心才有机会在阅读过程净化、提升自己。2019年以来,我阅读的书籍约超过110本。涵盖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名师课堂实录、经典诗词、童书、哲学等类型,这些书在慢慢摧毁自我的同时也在重塑自我。让我学会观察学生的倾听状态,让我不得不去审视我和学生的关系,让我去思考怎么改变课堂,让我去深入了解我到底是个怎样的老师甚至颠覆自我认知(几年前,读克里希那穆提《唤醒智慧的教育》就颠覆我很多认知偏见)。
只有了解你自己和你所教的学科,才能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和学科素养的缺失,进而找到科学的方式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何以成为自己?一种是把一项技艺做到炉火纯青,独一无二。一种是加入伟大的团队,找到合适的位置,在取得真经之时,自己也修炼成佛。”
举例(在深入思考我们上学期的教学模式后,暑假我开始挖地三尺,去研究生本语文,然后发现我们现在做的可能有点儿绕远路,似乎在追随一种单一教学模式,我在读美国的《学会教学》这本书,里面就提出新老师应该掌握几种教学模式以便于灵活应对具体情境下的课堂教学。去年袁老师带我们看的5年前广外本部的生本课堂,已有所升级。包括苗老师的公开课,我也提出是否所有课文都适合用这种模式去上的问题,所以我对模式始终保持审视态度。这也是我的大脑重构后潜藏的基因吧,骨子里保持质疑审视的习惯。)
阅读中遇到很多新名词(概念),它们常常影响我的思与行,指引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一种常回到概念原点的习惯)。(“思维假定”告诉我不要轻易下定论,要当心被表面现象遮蔽双眼和心灵;还有“对话”这个概念,它与谈话不一样。“对话”是真理的间接传达。除非对话双方具备批判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无从谈起。对话不一定要达成共识,它需要对话者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允许怀疑和不同观点的存在,能悦纳第三种声音而不迷失自我。)就是这样,很多新概念影响着我的思维与行为,在我摸着石头过教育这条大河的时候,不至于掉进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