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假如将社群运营比作一位待嫁的美人,那她一定是习武之人,外表高冷神秘不可攀,内心活泼恣意,做事严谨有序,招数连绵不绝。
志趣相投者恨不得与卿同饮,懒惰短见者望之生畏,要么心中大气退堂鼓,暗道:如斯美人,吾辈只可远观;要么得不到就唾弃贬低之:只是木头美人,哪有风情可言。
我远不及志趣相投者,当然也不是后两者短见之人,只是初出茅庐的武林小白,想趁热闹掀起美人的红盖头,凑个热闹,顺便看看庐山真面目。
初入庐山
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身处庐山反而无法体会。但是不入庐山,怎知山中美景?躬身入局才能钻研破局之道。
初入运营学院,实则动机“不纯”,也找不出个说服心中那个小人的理由,但就是因为隐隐觉得我该来,所以,就还是一头扎了进去。我想,这就是“孽缘”吧。
刚到运营学员时,一看群人数,我的妈,总共一百来号人,算上老管理,估计数字又要往上浮动个50%。脑中自动浮现出群消息分分钟99+的画面,心中焦虑感油然而生。
但是很有意思,群中人越多,部分老铁(包括我)就越享受隐身的乐趣。一些老铁平时不冒泡,一冒泡就一语惊人,让人折服。
群里的活动节奏鲜明,早读、晚读、分享、复盘、作业,然后间接穿插各小组队伍的小当家活动,负责固定任务之外的各项活动。临近年关,群里的活动还是办的有声有色。
早读晚读攒人品
第一次说“我是专家,我是教练,我是富人”的时候,我自己都笑了,穷的两袖清风一干二净,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富人?哈哈哈,业务能力尚不精进,还自称“专家”,辛亏没被听到,要不然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后来读着读着,群里就演变成了速度竞赛,一条条语音越来越短,简直要突破人类极限,但是这时的我惊奇的发现,我开始将之前觉得玩笑式的话语自然地说了出来,口气简直理所应当(不要脸),嗯,这时的我终于发现了早晚读的妙用,一遍遍给自己做个心理暗示,没准哪一天,这真的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分享中捡漏
销项表处理战线长且较为复杂的活动
复盘年月日的任务和计划
顶层设计运营时的日程规划、消息通知等等
拆书讲书的入门,从读懂一本书到拆到说……
干货一堆,随君取用。作为一个散漫的人,我最初是凭兴趣获取知识,向来看不得填鸭式的教育,觉得不仅做了无用功,没准还能得内伤。
后来,我渐渐发现,分享的好处在于,不同职能组收获到的东西不同,学习的重点也不同,点评、思启、设计、排长、数据,分工明确,又紧密联系,你如果不懂他人的玩法,就算玩转自己职能之内的事情,也不能成为团队中的重要人物,顶多就是个边缘人物。
就像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完之后才能知道自己适合文科还是理科,但是现在文理不分家,所有的技能和知识都是融合贯通,不能割裂存在的,想择一事终一生,也得先学完所有的事,才能有的选择。
运营学院的学习,就是为你提供更多的选择。你只有了解的越多,才能思考的越深,从摸摸象腿,到骑在象背上环顾四周。
跳出庐山看一看
社群运营大有作为,原因在于它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明明只是未曾见面的“网友”,却能因为具有同一目标,同一种特质三五成群,比邻而居。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衍生品。
这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是新鲜的,我们不可低估轻视这股新鲜的力量,但是也要想办法克制这样的力量。
怎么说?我目光短浅,能想到的也就是防止这样的力量作恶的可能性,即禁谈论宗教、政治、信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等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社群也是在追求一种平衡。成员稳步发展,可以内化消极情绪,散发积极情绪。当然,我们剽悍的初心就是极致践行,成就更多的老铁,让同频的老铁深入链接。
我从此处获益,也想帮助更多的人得到收获,也想认识更多的朋友。这也是我的初心。
总之,20天的运营学院生活,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选择判断,也坚定了自己留下来(奇迹四连!)的信心。
只能看到美人的真面目没什么意思,当然要深入结交,才能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掀开社群运营的红盖头,我仿佛看到了剽悍老铁们身上的韧劲与活力。我想,这也是我前进动力的源泉。
新年到了,也希望我们这一群老铁能够走的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