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影视大脑>读书会读到了第六章-调整电影的状态,现场每人读了一小节,按我个人的经验,一般别人读的时候自己听进去的是极少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沉浸在自己的身心状态里。无论对面的人正在读什么或者说什么,我们自己头脑里都在播放自己的电影,比如早上和孩子发生的不愉快还停留在头脑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早上急匆匆赶车碰见了一位帅哥问路自己回答的似乎不够优雅,比如中午要去见个老朋友该和她去吃什么...
你会发现让一个人听另一个人说话是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大脑一直在播放各种电影,而且经常跳播、插播、串台,反正大脑是一个绝对可以无中生有的机器,它控制着我们的思想,从而控制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无处可逃、束手就擒。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才变得微妙而值得玩味。昨天和多多上学的路上,不知道干嘛和多多说道"妈妈coco",她立马说"你别说这个,好恶心。"
我很好奇这两个有啥关系,就问她:"妈妈coco和恶心是啥关系?"
她说:"因为鞋子。"
这下我更糊涂了,就问她"它们之间有事啥关系?"
她说"妈妈coco一家都是做鞋子的,我吃东西的时候,想到鞋子就恶心。"
经过确认,这总算是一句完整的表达了。也让我对多多脑海里对妈妈coco、鞋子、恶心有了一种关联性解读。
还记得有一次和一个女孩子微信聊天,我习惯用感叹号"!"结尾,她终于忍不住警告我"以后不准用!"搞得我名模奇妙,后来沟通才知道这个无辜的感叹号是她的前男友和他分手时使用的符号。从而她对"!"有了莫名的情绪,但如果不核对,我们就会误解一个人神经质,误解她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
所以,让我们懂得沟通的重要性不是学习沟通的方法和技术,而是明白沟通的意义是为彼此走向对方筑一座桥、修一条路。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特别是每一个人都在忙于自己的日常琐事时,人们无暇与周遭的人建立敌对的关系,如果我们以为别人有恶意只是我们自己解读的角度,也许和事实相差甚远。如果能够不带恶意的去理解,甚至也不带善意的去强化,仅仅带着好奇去探究,我们会有机会接近事实更进一步。
其实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能够带着对另一个生命的好奇,努力去理解自己孩子那些成人理解不了的行为和想法,孩子才真的是那一个好老师。
昨天有一篇文章说,教育最难的地方是"理解孩子",我看到这个标题头脑里就在和它对话"那是因为成年人太自以为是。"
如果说曾经的教育是为了扫除文盲,那是的教育是贵族才能享受的待遇。但如今,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的时候,大多数的父母都能够给予孩子识文断字的能力,教育的意义何在?我觉得教育的核心在于保护一个人真善美的品格,更要有求生存的能力和斗志作为基础,这应该是动物本能的诉求和根基,而接受高大上的教育最多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人生必须。但当我们本末倒置的时候,亲子沟通已经很难不带功利性,那也就会逐步远离对孩子身心的需要,从而走上了歧途。学习再多"父母怎么说孩子才会听"的技术都是无意义,因为没有让孩子做孩子的土壤,父母和孩子头脑的电影几乎没有互通的机会,这才是最可怕的。
如何在这种状况下调整父母自己的电影状态就至关重要了,如何扮演一个尝试理解孩子的父母,如何扮演孩子愿意和你交流的父母形象,这些都是需要父母有自己一个好剧本,靠自己身体力行日复一日的演出才有机会获得真正行使自己做父母的正向影响力。
这是一个持久的功课,但也是值得父母自己去思索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需要语言的,什么只能是无声的行动,这个世界上什么职位都可以有人替代,但唯有父母是不可以被替代,那就必须演好这一出人生大戏,它不仅关乎我们自己,也关于上一代和下一代,甚至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