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通往幸福的路并不好走,不过我们有方法论。
001、追随自己的激情
我们听到的大部分演讲都是打鸡血一样的鼓吹:
1、工作中要追随自己的激情才能够成功;
2、永葆青春,激情无限;
3、对自己的工作怀有激情才是最重要的;
4、你的人生有无限可能,只要追随自己的激情。
基本上看到的这些演讲都是这些鼓励激情,看完了通常很兴奋,鸡血般的计划着自己的工作,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激情燃烧几天之后就回到了刚开始的状态。
在本书中谈到一个【激情假设】的概念:要获得职业幸福,关键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这种假设及时错误的,也是有潜在危害的。激情假设让别人相信某种有魔力的“正确”职业正等着他们,如果他们没有找到这样的职业,他们就会不断的跳槽以及严重的自我怀疑。
正确的思考模式是,激情时精通的副产品,很多的专家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有激情,很喜欢自己的工作。然而他们通常都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经验,从而在这些技能上表现的更出色,获得了正反馈,于是他们有了成绩感。人们的价值是看市场的需求,如果你很出色,有独树一帜的能力,这件事非你不行,你就会得到很多的鼓励,你的市场需求也很大,这些正反馈会行程一个正循环。之后你的激情会得到释放,你根本就停不下来。
002、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伟大的成就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积累到如此大量的练习。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或者抱怨用人单位给自己的报酬太低,不看重你的工作。我们换个思维思考看看。比如:琢磨一下是否可以问自己‘我们如何能够变得更优秀’,让别人主动找上门来,总体来说就是:要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工匠思维:对待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是以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关注自己给世界(工作)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对于打造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至关重要。
激情思维:对待职业生涯的另一种方式;关注世界(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模式与工匠思维相对立。激情思维最终导致长期的不满,并让人不切实际地幻想还要更好的工作。
工匠思维包含有某些能使人摆脱束缚的内容。它要求你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担心工作是不是“刚好合适”,而是要俯下身子、努力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它主张没人欠你一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工匠思维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想办法通过主动的努力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激情思维是被动方式的思考,等待别人给自己发福利和机会,缺少主动争取。
有5%的人在思考;10%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85%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
看似都在思考,可是结局是不一样的,通过真正的主动思考,转变思维模式,打造工匠思维,成为那5%的人。今天的你无论工作如何,多么的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思考了,以工匠思维为基础,打造一份有吸引力的职业。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最满意的工作,很多人在刚开始工作时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激情,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他们总是认为这不是自己最热带的工作。听多了乔布斯、比尔盖茨、俞敏洪等的鸡汤,总是跟大家说,对工作要保持激情,保持热情。可是他们有一些没有告诉我们,就是这个激情是靠后期的细心经营学习,精通技能之后才有的,然后跟随这份激情,你的职业生涯才会成功。可是很多人根本就听不进去,因为那并不是他们想听到的答案。在工作当中刚开始很有激情,可是发现激情了一段时间,并没有像大咖们分享的那样。觉得自己的工作太没有挑战了,于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总是怠慢。于是他们选择辞职、辞职再辞职,到后面依然找不到自己的激情,他们陷入了激情陷阱,开始否定自己,怀疑人生。
我们并不否认激情的有效性,对于激情,更多的是我么要想保证它的持续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事情总是三分钟的热度,最终他变成了装逼的人。而有的人,他们的激情是时刻燃烧着,他们知道如何保持他们的激情,最终他们成功了,成为了牛逼的人。
精通技能是我们保持激动的最有效的方法,有的人是干一行爱一行就是这个道理,他们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自己的技能,最终达到精通,这回事的他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正反馈,这些都会促使他继续深入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是认知上的差别,认知的差别给我们带来最大的益处是我们的思考模式。
在工作中,我们总是习惯了去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工作”,而不是“正确地工作”。这两种状态看上去只相差一个字,可是背后的逻辑是天地之间的差别。他们完全是两个物种,前者的重心在于寻找,他们才刚开始热身就已经感觉力不从心,认为这工作不适合我;后者的重心在于经营,他们是干一行爱一行,始终精益求精的要求自己,死磕自己,最终找到对工作的激情。他们的原则是:要让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他们思考的是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真正的优秀。这个时候“正确的工作”就会找到你,而不是你去找它。当你“正确地工作”是自己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正确的工作就会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