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今天是第一天开了账号,普普通通的生活似乎也有了让我写点什么的魅力。
我在上中国近代史纲要,大阶梯教室、全部的人靠后坐,打开电脑的、刷手机的、写作业的,千姿百态。
可能是小时候一直被灌输一种理念:上课不管老师讲的你会不会,你都要听老师讲课,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于是,不论是什么内容都要乖乖听下去。
接着,在貌似很乖的表象下,我也失去了一种能力。我不能在有人讲话的环境下专心做其他的事情。不想听老师讲的内容,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摸着没什么好摸的手机,呆若木鸡。
最让我悲伤的是,有很多的课我都是这么度过的。而且,一定有很多的人和我一样是这么度过的。
所以,很久以来,我都羡慕那些会选择性听课或者能够一心两用的人。
他们似乎能够随时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自己掌握的部分就不再跟着浪费时间,难点的部分听一遍分析加深理解——真正的高效。
他们的时间像是被拉长了,能够将每一秒钟都花在刀刃上,能够完成自己的每一个计划,总是一副雷厉风行的样子。
其实,不得不说,现在选择性听课这个能力很实用。
小学、中学时代的课堂因为顶着升学的压力,课堂的内容总是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的确确是走神一分钟就再也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了。但是现在的大学课堂,不再是那样紧张的战场,情况不大一样了。
在大学选择性听课是利用课堂时间的好办法。
但是,又可以发现那些优秀的人,不全是选择性听课的人。
还有那些踏踏实实的人。他们符合传统观念里对好学生的定义,眼神紧跟着老师和书本、认真做着笔记、课后找老师问问题。
他们能将课堂中的水分也听得津津有味,作为学习过程的调味。没有着急的表情但是又把每一件事情办得妥妥帖帖、步伐沉稳。
这两种人,都掌握着自己的时间节奏。
而我呢,作为中间的那一部分,既不能选择性听课,又不能对所有的课程保持集中的精力,总是浪费时间、一事无成。就像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的考核不像专业课一样严格,所以我不会正经地对它端正态度。但是扪心自问,老师讲的内容也往往在我的知识盲区之中。总是在期末的时候突击背诵结束考试。真是一种糟糕的状态。
后来,我尝试着寻找一种折中的办法。人总是对喜欢的事情多一分偏爱,能够冲破环境的桎梏。在这些以往被浪费的时间段里,做一些我喜欢的事情,也算是为自己找个可行的节奏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我这就是对课程采取典型的“双标”。如果近代史也像专业课一样记入绩点、考试严格,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对大学课程的讨论留着以后再说好了,上面的碎碎念仅仅是今天想写下的对听课状态的讨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