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创作的又一首长诗《天问》。在诗中,诗人对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以及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发出了诸多疑问,表现了他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诗篇结构在自然和人事,人事的发问由远及近,次第有序。
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诗人沉潜多思、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例如,在神话传说方面,屈原对鯀禹治水提出疑问,他质疑鲧治水失败被殛杀是否过于严酷,同时追问禹又是如何成功治理洪水的:“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屈原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好奇,也反映了他对宇宙、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现象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天问》构思奇特,气势恢宏,光怪陆离。语言以四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及至七言,句式富于变化,节奏音韵自然协调,诚为我国文学史上的杰作。
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存在不同的说法。
王逸《楚辞章句》的观点认为,屈原放逐以后,心中忧愁憔悴。他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触景生情,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
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最终形成了《天问》这篇作品。
然而,后人对此说表示怀疑。例如,王夫之就认为《天问》是屈原为讽谏楚王而作。
根据推测,《天问》当作于诗人流亡汉北时期,这一时期他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苦难。他目睹贵族们过着奢侈的生活,老百姓却饥寒交迫,他见证了国家的衰落和民众的苦难。
屈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被君王猜疑?为什么自己总是遭到打击?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反思,且不时地迸发出他的悲愤之情。这种情感与他对宇宙、自然和人世的深刻思考交织在一起,使得《天问》成为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深度的杰作。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一说374句)1560字(一说1565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
这首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一说一百五十多个或一百七十二个)个问题,展现了屈原深厚的学识和非凡的想像力。
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
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他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时代的困惑和反思。
对自然所提的问题,则表现了屈原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和对传说的怀疑。这显示出他比同时代人更进步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屈原通过疑问的语气和惝恍迷离的文句,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使读者在探索问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学习正文!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