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早些年提出“文学有一根金线”的观点,颇有争议,相当出圈;从此他得了一个“冯金线”的外号。古龙说,人的名字可能会取错,但人的外号是不会取错的。冯唐新书以他的外号“金线”为名,要亮亮自己几十年成事修炼的真家伙。
金线原理是指,解决一切问题实质就是追求以假设为驱动、以事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真知灼见(Hypothesis driven, fact-based, logical insights)。金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
这根金线虽能把万事拎清,但《金线》一书的开头结尾很有深意的提到,长期习练金线原理,中智之人也能成为高效的解难者和成事者。但对于一些场景,金线原理是不起作用的;比如用来解决冯老师与他老妈的矛盾、比如在七大姑八大姨聊八卦、朋友纯倾诉吐槽等等场景。在类似这类事上,需要忘记金线原理,放过彼此,和谐你我他。
这并非说“一根金线解决一切问题”是伪命题,而是,世界上有些问题就是找不出解决答案的。所以,成事学第三公理提到:诸法无我,无常是常,不要恋战,不要试图解决所有问题,全面应用二八原则,进百分之一百的力气,每个“二”达成“八”,百分之百的力气最终成为百分之四百的成果。
麦肯锡系列之一《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提到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要烦恼——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烦恼是以“找不出答案”为前提的假装思考。思考是以“能够找出答案”为前提,建设性的思考。麦肯锡人把问(议)题划分为四个象限——有价值但没答案的,没价值没答案的,有答案但没价值的和有价值有答案的。在有价值有答案区域的问题、议题、难题,是金线的应用范围。放下我执,不要完美主义,不要妄想烧干大海。
这本《金线》不设目录,结构为:导言;成事学四大公理;和结构化思维相悖的七大错误;结构化思维的二十条军规;结构化表达的三大原则;记得使用、记得忘掉;关于社会、工作、生活的100个基本问题。(不设目录、创新排版确实有种新鲜的阅读体验,但个人感觉还是有目录检索起来方便些。)
作者不设目录的初衷是让读者自由阅读,如塔中寻宝,山中寻路,找到属于自己那条金线。下面说说自己在读这本书时在某刻点亮自己的“宝贝”们。
一、 阳光之下,快跑者未必先达,力战者未必能胜。
“成事最重要的不是干,而是干之前把事想明白,把事沟通清楚。”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各级的同事着急忙慌地过来说需要动用资源(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刷脸等)去做一件事;但个人遇到很多次,当问他们做这件事的目的、权重、交付的标准、对接的人、时间节点、使用范围、对谁负责等等问题,同事们常是连蒙带猜,答不出来。这种时候最好停下来,先把事理明白,把话说清楚,否则干了也白干。江湖问迹不问心,本心再好,干偏差了耽误正事、浪费资源,干事的人还总是挨了埋怨却不明白缘由,委屈巴巴。界定问题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部分。用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的金线把事捋清楚,再动手。思考,不要用蛮力;工作,不只靠体力。
二、 行动远比答案重要
无论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迈出自己舒适圈、现有能力圈去尝试的事。在事情未做之前很难想得面面俱到,可有的事你第一时间就知道是要去做的,比如新的有前景但不稳定的业务方向、会打破生活常规节奏但实现长期梦想的机会等。这时候别用“想明白再干”、“还没完美计划”等借口去拖延,要以假设为驱动,以初心为答案,不干永远想不明白,再怎么干都不会完美,干了再说。行动远比答案重要,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三、 实质大于形式
之前看过几本麦肯锡系列的书,记录了很多思考和拆分问题的工具,金字塔原理、MECE、3C策略、商业系统、VDS、7S、波特five forces、逻辑树、SCAMPER……工具虽好,但任何模型都是对真实世界的描述和简化,善用拆分的工具,会让人某些层面接近真实但并不等于真实。不要因为手里拿了把锤子,就满世界看什么都像钉子。冯唐老师十多年麦肯锡工作经验,唯一从麦肯锡带走的工具就是四把座椅,实质大于形式。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思考、在工作、在生活中,都颇有借鉴价值。
四、成事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要成事也是如此。
界定、拆分完问题,开干了后,要不厌其烦的交流、交流、交流,以及耐烦、耐烦、耐烦。用各种原则、偏方让自己和团队保持专注,不让情绪成为成事的障碍。交流、耐烦这两件事看来平平无奇,稀松平常,像“正确的废话”。但真正能做到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最后。
记得老师以前跟我说过一句话,读书要把厚的书读薄,也要把薄的书读厚。《金线》并不厚,但顺着它的结构展开,会变一本扎实的“厚”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冯唐说金线原理并不是道,不是本体论,而是生,是成事解难的最佳解法。
万事可成和万事如意一样,是句吉祥话,但是信心也很关键。《金线》的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确是值得反复研读、践行的成事理论。
成事有方,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