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练字、读书,健康生活每一天。
第35天
今天阅读的是《学习的本质:提升成绩的五大规律》第七章《八种常见的学习问题案例分析》。
一、学习刻苦,成绩不佳。
学习刻苦,成绩不佳,成绩与付出不成正比,是因为智力不行吗?答案是:任何学生出现学习问题都不完全是先天智力造成的,在学习上的失败一定与学生大脑中的三类知识的表征有关系。
所以只要从知识结构出发,就一定能找到这个学生学习障碍的根源所在。
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大多孩子就是将其背下来,很少思考该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新知识还没有与旧知识建立联系,这种缺乏思考的记忆,往往是机械性记忆,靠这种方法记忆的知识很难被提取和运用。
思考的过程,主要是辨别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异同。如果学习中缺少了对新旧知识之间异同的思考,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就很难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和运用。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每次记一个定义,就将其定义的信息与相关的图形信息和真实的问题情景建立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他的思维方式便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
大脑中的定义和定理会与丰富的感性认识(生活情景)建立联系,这样在任何情况下,学生都能够提取运用以不同形式编码的信息,自然不会出现“我知道但不会用”的窘境。
在学习和记忆难以记忆的数字、人名、地名和单词等,若能给它们赋予某些意义,记忆会变得容易。这就是心理学家提出的记忆的精加工策略——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就是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完成知识精加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保证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提取运用。
二、脑子灵活,不努力。
学生看起来的不努力是我们从孩子学习的行为结果,从事物的表面来推断的。我们没有考虑到心理结构中潜意识对意识的干扰以及潜意识中的心理变量。
人类的很多行为,很大程度上源于潜意识中情绪与思维的相互作用。信息加工的过程称为“思维”,信息即知识结构的数量与信息,也同样影响思维加工的过程与速度。学生学习过程的外显行为结果,实际上是受到潜意识中那中情绪、思维、知识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制约。
孩子看起来不努力背后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也许他喜欢接受新的知识信息,只是不喜欢被逼迫的、缺乏思考的学习过程;或者不喜欢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方式等。如果我们能多关注孩子行为背后潜意识中的每一个因素,就会避免出现盲目地批评和指责。同时,引导孩子去分析自身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孩子就会不断的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而不断完善自己。
如果孩子潜意识中存在焦虑情绪,就会制约他思维深加工的能力。
三、成绩不错,不冒尖。
原因分析:
1、情绪波动会不断干扰学生的学习。
2、消极情绪带来的焦虑会加重学习低效的程度。
3、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做出客观的反思,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突破。
4、学生思维方式上反应灵活,但缺乏严谨性和深刻性;缺乏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能力。
对策:只有对学习系统中的每一个变量进行分析,并且找到其中可控的变量,才能真正成功的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
四、成绩起伏,大考必失利。
平时小考都是现学现考,很多孩子对知识点没有深入理解,可以凭借当前的记忆来解决问题。综合性的大考,题目变得复杂,要把所有的知识运用到问题的解决中。对于那些知识点理解不透彻的孩子,是无法理清相近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解决复杂问题时肯定会出现障碍。
总之,成绩起伏,逢大考必失利的情况,都是学习系统不稳定造成的。但这也是孩子如何学习到学会系统学习的一个必经的过程。
五、偏科严重。
偏科的原因很多:家长不正当的暗示;学生的习得性无助,为难消极情绪。
总之,孩子出现偏科的重要原因是无法把握全局,无法平衡自己的学习系统,容易出现顾此失彼。此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完善学科知识结构,但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我们要有耐心,让学生在点滴进步中获得积极情绪。
六、学习不积极。
每个人都喜欢自由,不喜欢被他人束缚,向往通过独立做事而获得成就感。
学生学习不积极,可能来自于家长的逼迫,或者缺乏早期的知识储备,而家长又不能理解,适时给予帮助,导致孩子很难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成就感。
七、沉迷于游戏。
长期的努力没有效果,又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还要面对周围人的负面评价,对于学习内容束手无策……这样,学生面对痛苦,下意识要逃避,而痴迷于游戏中获得成就。面对这样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
八、写作业拖拉
写作业拖拉,其实大部分是写作业的时候怀有负面情绪。或者作业太多,没完没了,孩子看不到希望;或者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阻碍;还有他不良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他做作业时间长。
弄明白了写作业拖拉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要记住让孩子改掉写作业拖拉的毛病,关键不在于他们能不能改,而在于我们有没有耐心去等待孩子的改变。因此,在引导孩子改掉不良习惯时,一定要保持足够平和的心态。心态平和,思维不能懈怠,监督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的过程是枯燥和辛苦的,必须做到在陪伴时随时监督。
其次,还可以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随时随地的引导、监督、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