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1.6.9 认识论之基石-- 世界观 (9/14)

[续上]


跟着下面我们讨论人生观的第二个信念:待人处事方面,人到底是 (或应该是) 理性的 (「理」),还是情感的 (「情」) ?

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事这个范畴里,由于其中一面主要是针对「人」,另一面主要是针对「事」,虽然二者有时会重叠,故而「情」与「理」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

(一) 第一个层面的重点在处事方面,处理问题、需要作选择或需要做决定时,要理性 (有时又称作「自觉运用思维作分析的」、「冷静的」或「科学的」) 多些,还是感情 (有时又称作「凭直觉」、「感性」或「超科学」) 多些;

(二) 第二个层面的重点在待人方面,特别指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时,讲「道理」多些,还是讲「人情」多些。

理性被分成多种,从文献中粗略梳理一下,理性至少有被分为「经验理性」、「实用理性」、「启蒙理性」、「历史理性」、「思辨理性」、「工具理性」、「理论理性」、「实践理性」、「技术理性」、... 等等。

我们在这里的讨论,没有必要 (也不可能) 这么细分,我们使用的是一般对「理性」-- 又称「一般理性」或「综合理性」(general reason) 的理解-- 即「分析的」、「冷静的」。

我们首先看看 「情」与「理」的第一个层面-- 对事:

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老师在北平清华大学举行了一场名为「人生观」的讲演,随即在学界引起极大的回响,揭开了一场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别开生面的学术鸣放-- 史称「科玄论战」。

梁启超在这场论战中,提到人生观里涉及理性 (他当时使用「理智」这个词) 和情感的范畴时,主张

梁启超的主张,是基于他观察到,

我们举两个例子:

(一) 1994年,导演吴天明在盛情难却、又想拍片子、还想挣点酬金的内外三重因素推动下,接了香港邵氏公司的一部电影剧本《格老子的孙子》,并且签下合同。

可是剧本《格老子的孙子》原作,引不起吴天明的创作欲望。后来请有「中国戏剧界怪杰」之称的魏明伦老师,对剧本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魏明伦老师修改原来剧本的重点,是重新把它放在叙述剧中主角-- 变脸王、狗娃、艺人梁老板-- 三人间的感情纠葛,让导演吴天明动了真情,才拍成享誉中外的《变脸》这套影片。

(二) 2018年9月26日,在「科学精神在中国」主题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老师,对科学精神,作出了如下的阐述,

在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前一个是艺术工作者,后一个是前沿科学家,两位老师的一番说话,印证了上引梁启超「能叫人去做事的,只有情感」的观点,

也与较早一段日子曾一度十分引人注目的「情商」(EQ) 的观点,若合符节。

*  *

处事-- 指处理问题、需要作选择或需要做决定时,到底理性行先,抑或让情感主宰 ?

这一直是个困扰人类的大问题,中外皆然。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费多益老师在一篇讨论〈认知视野中的情感依赖与理性、推理〉的论文里,引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Plato) 曾在《斐德罗篇》(Phaedrus) 借苏格拉底 (Socrates) 之口描述,

苏格拉底 / 柏拉图的想象中的理想国里,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为王的哲学家(philosopher king, 一译哲人王) 才堪拥有此属性,平民的主要属性是欲望,战士属于意气 / 血气 / 激情。

古希腊思想此一偏好,一直为西方主流思想承传,以近代哲学家黑格尔达至另一高峰,声称当人类生命彻底变得理性而透明,历史会走向终结。

*  *

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纽约客》杂志 (The New Yorker) 评论员路易斯 · 梅南德,(Louis Menand) 指出,

已故上海华东师大哲学系陈蓉霞老师指出,西方的主流看法是,通常理性被视为是人之高贵品性的标志,而情感却每每受到贬抑。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陷于情感的泥潭是不好的。

不过,也有少数的例外。

相距柏拉图大概 2,100 多年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 (David Hume) 对此问题,抱持相反的见解,

休谟认为,

再者,

在休谟看来,理性只负责判断和推理,为人类找出真理。

休谟在这里的说法,与上引梁启超的话,在古今中外的时空中,互相呼应。

*  *

近当代经典经济学理论及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建筑在「人是理性的」这个理念的基石上。

这块基石,近年受到行为经济学 (behavioral economics) 的撬动。

行为经济学家,如哈维 · 莱宾斯坦 (Harvey Leibenstein, 1922 - 1994)、乔治 · 阿克尔洛夫(George Arthur Akerlof,1940- ) 和 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 · 泰勒 (Richard Thaler, 又译作塞勒) 等,都以研究人在处理与经济问题时的「不理性」行为称着。

理查德 · 泰勒指出,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韩毓海老师从另一角度阐释说,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已故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兼心理学家赫伯特 · 西蒙 (Herbert Alexander Simon,中文名司马贺) 指出,所谓人的理性,要符合许多难以一一实现的预设(或假设) 及条件-- 主要有二:

(1) 假定当前状况,与未来变化,具有必然的一致性;

(2) 假定全部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和策略的可能结果,都是已知的-- 因为

司马贺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 即是有意识地理性,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这个概念,动摇了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经济人是理性的基础。

司马贺指出,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满意」指的是,「选择一个最能满足个体需要的行动方案」。

需要、爱好、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属于非理性 (可读作主观) 的情感因素。

我们顺着司马贺有关「有限理性」这个理念,看看随意拈来的一个例子:吸烟。

研究显示,吸烟者的行为,是因为要满足如下七个与吸烟心理相关的维度:心理意向 (给出理由 / 借口)、口手活动、享乐、镇静 (控制或减轻焦虑和压力)、刺激、瘾、社交。

这七种因素的其中四种-- 享乐、镇静 (控制或减轻焦虑和压力)、刺激、瘾-- 都与吸烟会带来短暂快感有关。

烟草里的活性成分烟碱尼古丁(nicotine),会导致神经传递素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简称ACh) 被激活,给中枢神经系统传送快感跟止疼的多巴胺 (dopamine) 和内啡肽  (endorphin),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但尼古丁引起的快感消失得很快,因此会导致再次吸烟获得快感的需要。

为了满足享乐、镇静、刺激的心理,所谓「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的说法,吸烟者往往拿这些作为心理意向-- 给出吸烟理由 (借口),尼古丁引起的快感则造成吸烟会使人上瘾或产生依赖性的原因。

重复使用尼古丁,会增加心脏速度和升高血压并降低食欲的生理反应,带来亚健康以至危害健康的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明白地指出,「其实,吸烟和吸毒差不多」。

支修益主任解释说,「很多人并没有把吸烟当成一种丑陋的行为,反而认为吸烟是 ‘很男人’ 的一种表现。... 烟在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拉近关系的媒介。生人见面敬烟显得很客气。人们还经常把香烟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当香烟影响人的行为模式,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介质的时候,控制烟草的难度和阻力就很大了」。

在寻求「满足」包括上述七个与吸烟心理相关的不健康因素的替代方案上,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这正是本系列丛书的基本取向。

*  *

不幸的是,在什么都商业化的时代里,不少人变得为了满足浮躁,连人家给自己贩卖焦虑都不自知自觉。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田雷老师,在一篇评论耶鲁大学蔡美儿  (Amy Chua) 老师的《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时,有细致深入的观察,

下面我们跟着看看涉及「情」与「理」的第二个层面:对人。

「理」是什么,上文作出了概略的述说,这里我们首先理解一下「情」为何物,有助于展开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老师说,

杨老师从价值的视角切入,辨析了「情」与「理」的区别。

我们的社会常常「情」、「理」两个字词连用,

强调「合情合理」、「情理兼顾」、「合符情理」、「入情入理」、「合于情理」、「通情达理」、「动之以情,说之以理」...  

杨国荣老师解释说,

  已故作家林语堂则从抽象与实体的角度,解说了「情理」(我们这里只用一个「情」字)、「道理」(我们这里只用一个「理」字) 的不同本质。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强调「情理兼顾」和「通情达理」?

已故思想家张申府认为个中原因是,

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教授安东尼奥 · 达马西奥 (Antonio Damasio) 从神经科学 (实证科学) 入手,研究情感、意识等问题,指出

不少论者认为,我们中国人很注重实用理性,比如哲学家李泽厚给出他的实用理性定义,已故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老师把它概括为四点特征:

俞吾金老师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实用理性不光是日常生活的指南,也是思想文化探索的主导性原则。

*  *

北京大学法学院 [朱] 苏力老师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视角,分析当遇到了《安提戈涅》的问题时,我们将如何理性地进行分析, 苏力老师顺道给实用理性来一个更简而精的说法。

苏力老师指出,中国式的实用理性是:

判断道德善恶的实体性

最后,我们了解一下「唯理性论」的缺失。

浙江大学哲学系杨大春老师,从讨论他者的角度切入,认为已故法国思想家福柯 (Michel Foucault) 的全部工作,都旨在探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福柯力图揭示,现代性进程中,理性对于作为他者的各类非理性的种种控制策略。

上引行为经济学,对近当代经典经济学理论及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声称「人是理性人」的批判,就是针对后者对人-- 特别是消费者和炒股者-- 的种种控制策略。

*  *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陈平老师指出,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强调,作为日常生活必须具有的品性之一,对 「理性」 决不可掉以轻心。

在整个 Dana-李世界观模型的五大组成板块里,「理性」只占很小的一小块空间,其余大部广阔的空间-- 两种认同、价值观和语言-- 都属于主观成分 (可读作情感) 居多的板块。


[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