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书《我战胜了抑郁症(格雷姆.考恩)》
一 生活是不公平的
第六篇的主人公是谷歌公司华盛顿公共政策部门的主管(看书总能是不是暴露自己的无知,以为谷歌就是一家公司而已,又跟什么公共政策有什么关系?所以我此时暴露的无知是,根本不知道一家公司是怎么运营的,有哪些部门,怎样在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感觉这个问题有点大)。他叙述他曾躁狂症发作时,“我确实记得自己有过激行为,比如光着身子在精神病院的大厅里奔跑。被关进一间被称为“禁闭室”的病房,那里除了一张床垫和一扇小窗户别无长物。”你看,每个人都有过不堪的经历,但是这些不好的经历和行为,不能否认他做的事情,不能阻碍他成为有所成就的人。给我这个普通人的启示就是,不要把生活中不体面的经历太放在心上,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现在是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我们的审美更多地被引导至:颜值有多好,皮肤有多白,身材有多好,穿的衣服有多漂亮,吃的饭有多好,买的东西有多贵,业余生活有多精彩,懂得知识又多又专业,样的孩子又调皮又可爱。当然我相信有人做到了那么优秀,但也只是其中一方面。不可能事事完美,生活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网络中展现的是另外的一二,镜头的后面也许是想象不到的一地鸡毛。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是酸葡萄心理,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是在客观地分析,事事周全完美出现的概率微乎其微,其余的概率才是接近真实的生活。
影视剧和短视频里,每个视频哪怕向你展示一个完美的点,千千万万个视频的海洋就会向你展示360度的完美生活,因此,你就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反观自己过的什么垃圾生活,又是个什么废物。我想提醒自己,想象中的完美和体面,不是真正的生活。
主人公还分享了:“在高中毕业典礼上,做毕业致辞的演讲者说了这么一句话——“生活是不公平的”。那时的我,对这句话后面的含义已经有了非常透彻的理解。”
二 心理治疗的关键就是成为你自己的治疗师
如果有东西写,写长文章也不是什么难事嘛,已经七百多字了。
“对有躁郁症的人来说,上夜班绝对是件糟糕透顶的事情。你不见天日,没有社交生活。”
“我总是劝诫那些考虑寻求心理治疗或已经在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心理治疗的关键就是成为你自己的治疗师。”主人公认为自我觉察和自我督察真的非常重要。为保证警报能在需要的时刻拉响,主人公推荐给几乎每一个人的方法:事先给予某个你信任的人许可权,让对方在你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告诉你的心理医生。
三 不想为别人而活,怎样算是为自己而活呢?
……此处省略一些字……
主人公还提及,和他一样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同龄人很少休假,他们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一旦他们离开去度假了,政府似乎会陷入停顿状态。
话说回来这不就是以前的我嘛。虽然我的工作不如书中说的那么重要,但是确实有一种“我休假了,我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怎么办?好担心,好焦虑的感觉。”
其实想想,我这一辈子活得太紧张了。小时候上学,很听话地要好好学习,现在想想学校里安排的一级一级的考试,就像游戏里升级打怪一样,让你总有目标,一刻不能停歇也不想停歇。为了不耽误学业,感觉生活中只有上学学习这一件事。(现在想想是不是因为寒暑假没有走出去过,总是窝在家里,没有看过世界。虽然即使有想法,也不会被允许。)
工作之后,在第一份工作紧张的节奏中,更是丝毫不敢懈怠,感觉工作总是做不完,加班加点也干不完。当时听同事说,社保要交满15年,退休时才能有保障。因此,当时想离职的时候还有点不敢(虽然也不全是这个原因)。
你看,小时候为了上学而活,长大了为了工作而活,为了社保而活,为了房子而活,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而活。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我今天才意识到,我的问题也是这样,看似一个人,无牵无挂,却从未自己而活。那么问题又来了:怎样才算为自己而活呢?
今天累了。原来写东西也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