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归属原则是P.E.T(父母效能训练)模型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有如此众多的父母都落入了一个陷阱,即为本应归属于孩子的问题承担了解决问题的责任,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第二章,在介绍完为何要做真实的父母之后,引出了P.E.T模型的核心理念之一——问题归属原则。
问对了问题,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亲子关系能否顺利地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方法错了,越用力,越南辕北辙,结果就是父母操碎了心,孩子还不领情,家庭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
当孩子出现不可接受的行为时,父母需要克制情绪反应,问一个有效的问题。
【每日一拆】谁该为问题负责?
首先要清晰问题的归属,如果问题属于父母,则父母需要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我需要你的帮助”。如果问题属于孩子,则解决问题的责任要留给孩子,父母向孩子传达的讯息是:“你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需要我的帮助吗?”
R:
当父母理解了问题归属原则后,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
不可接受行为,若属于父母的问题,比如影响了父母满足自己需求的权利,则父母应当负责解决这个问题,并且父母有权试着改变那个引起问题的行为。
若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不高兴,或是感到沮丧,或是遇到了麻烦,这些是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是独立于父母的生活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应当为这个问题负责。
当孩子应当为问题负责时,父母常常会介入,为解决问题承担责任,然后在自己无法解决问题时责怪自己。,P.E.T为父母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帮助孩子的方法,让孩子自己为问题负责,并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
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应当把亲子关系中出现的每个情况进行分类,以便了解该积极地倾听还是对抗。父母需要养成问自己这个问题的习惯:“这个问题归属于谁?”
I:
也许是因为缺少界限的意识,我们很少思考责任的归属问题。你是我的孩子,你就要听我的,你犯了错,我要出面为你解决,家庭中,责任的错位比比皆是。
父母赶时间时,孩子却磨磨蹭蹭;孩子没按时回家吃晚饭,却忘记打电话;孩子把音乐声开得太大,影响了父母工作,显然是父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父母有责任去解决问题,让孩子对不可接受的行为作出改变。
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明天可能被老师批评;孩子的脏袜子堆在那里,一直没洗;孩子被一个朋友拒绝,这些问题又归属于谁?
所有的孩子在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在为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方面,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未经利用的潜力,如果父母急着送上自己预先做好的解决方案,孩子就会一直依赖父母,无法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会在每次遇到新问题时来向父母寻求帮助。而当父母接手或“负责”孩子的问题,并因此为寻找良好的解决方案而承担全部责任时,不仅会成为一个可怕的负担,而且还会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问题是我们看不得孩子犯错,看不得他们受苦,我们恨不得帮孩子挡掉那些挫折和失败的可能,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一帆风顺地成长。在一次次像救火队员一样,冲进去替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允许孩子为自己的问题承担责任,对中国的父母确实是一个挑战。对待错误,我们有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恐惧。犯错误等于没价值,等于不被认可,等于失去爱,于是绝不能犯错成了很多人内心的禁忌,为了避免错误,宁可让孩子听我们的,放弃自主选择和承担的权利。
为何就不能把错误当作成长的机会,坦然面对呢?孩子不就是通过错误来学习的吗?更何况,当一位家长能够接受自己无需为孩子的问题负责这个事实时,他就处在了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可以作为一个促进者、催化剂或帮助媒介,帮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的确,在某些问题上孩子确实需要帮助,但矛盾的是,从长期来看,最有效的一类帮助就是不提供帮助,更准确地说,这种帮助是把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责任留给孩子。
A1:
我就是一个特别害怕孩子犯错误的妈妈,特别是在学校里。为了不让孩子被老师批评,我时时绷着一根弦,承担了过度的责任。比如孩子的作业,我比他还着急,忍不住一遍遍地催。也难怪孩子对待学习,一直比较被动,跟我干预过多,方法不当有关系。
假期,试着给孩子报了一个新东方的短期辅导班,想趁机尝试放手,让他自己负责。第二天,因为忘了一项作业,他被老师罚了站。第三天,又因为改错没让父母签字,再次被罚站,我心里开始打小鼓了,看他的样子,似乎并不介意被罚站,下次我到底要不要提醒他呢?
其实,我发现越是管得多的地方,孩子的问题也越多,比如学习、玩手机等。越是放手让孩子去做的事情,孩子越主动,还常常有惊喜。
不是孩子不上进,不想学好,而是父母太焦虑了,生怕孩子落后,搞得比孩子还紧张。结果父母操心了,孩子当然就不需要自己考虑了,只是在被动地等待指令。
然而,孩子迟早要长大,需要自我负责,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我们必须放手。
A2:
搞清楚问题的归属,在需要孩子自我负责的事情上,忍住出手相助的冲动,大胆地放手。错了又能怎样呢?表现不好又如何呢?父母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好看,过度地干预,从而妨碍孩子的成长!
哪怕仅仅是明白并做到这一点,这本书就已经很有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