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学习法训练营#Day 3-打卡+1群65号

R

在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什么意思呢:在移动阅读年代,传播最快的是缺乏整理的信息,但我们不抱怨学习素材,在自己身上加要求:我们提升学习能力,我们给它添加上下文。

I

在当下信息和知识触手可及的时代,大量有用、无用、重复、原创的信息,主动或被动的被我们所遇见和接收,这些信息,对于我们全部都是有用的吗?我们无法控制信息的量,我们只能调整自己接受信息的方式,在遇到一条吸引我们的知识时,不仅要厘清有关知识的前因后果,同时判断知识的适用边界。

A1

我每天都要在微信订阅号或者朋友圈中,收到N篇更新的文章,而此时的我,一方面觉得每天有这么多信息,想要挨个都扫一下,了解一下动向,暗示自己,每天都在接受新东西;一方面打开一篇文章,字太多,扫了前2段铺垫的文字,还没到重点就没耐心看下去,当看到偏激的文章,明知作者角度单一,不想阅读下去的同时还伴着心塞。就这样,每天只不过还是只看了几个标题而已,没有任何的成长。

A2

1、删除文章质量不高的订阅号

2、留意转发低质量朋友圈内容的“假朋友”,屏蔽他

2、在每天早晨,地铁路上,找到一篇推文中自己感兴趣/对我重要的文章,用寻找知识的前因后果及判断试用边界的方式,就一篇文章精读——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并且怎么验证的,还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方法;如果这么做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类似的观点,如果这样做,需要什么条件,有没有不适用的,相反的和相似的观点,和这个信息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