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个人课堂内容整理,仅供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本课主题:分析和整理信息
一、在一个信息远多过知识的时代
【提问】你在过去一个月中,你看手机、看书的时间哪个多?
书上的信息和手机上的信息的质量是不一样的,随着移动阅读逐渐成为主流,我们现在接触的信息数量大大增加,但质量大大降低。虽然学习能力一直都很重要,但在这个年代重要性提升了很多。
→从前,信息都是经过专业人士,如编辑、记者、专家等经过筛选和加工的。信息环境犹如药店,西药清晰地写明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药量。中药虽然没有清晰标明副作用等,但是千年传承,吃了也没有大碍。
→现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结果谣言、流言传得快,鸡汤鸡血满天飞。在微信和微博自媒体的写手为了博眼球,促转发,会刻意地偏激、煽情、夸大、甚至误导。信息环境就如在网络搜索很难辨别哪些是正规医院、哪些是野鸡医院。
当下信息繁杂,平均质量极差,日均输入的信息量比以前多多了。有调查表明,若然你关注了20个公众号,那么每天接收的推送就超过一本书的文字,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变得耳聪目明。信息环境如此险恶,让每个人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被提到了生存技能的高度。
【区分概念】信息、知识的定义
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识,由专家和权威给予的包含一定上下文的信息,才是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但并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识。
【栗子】一天要喝八杯水
→是信息。
→《you》中写到:一个身体肾功能正常的成年人一天喝2000ml的水,对身体有益,是知识。
知识的上下文主要显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问题是:哪个更容易传播?
→8杯水更容易传播。
所以在网上传播最快的信息通常都是严重缺乏上下文的。
问题变成:缺少上下文怎么办?
关键在于: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我们不抱怨学习素材,而是在自己身上加要求:提升学习能力,给它添加上下文。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的能力。
二、分析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缺乏上下文的信息,我们通过分析和整理为它加上上下文。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通过问四类问题,可以让我们加上前因后果的逻辑链。
通过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为信息加上上下文,增加信息质量。重要的不再在于信息来源,重要的是——我已经具备一种能力给它加上上下文,我可以判别信息质量、增加信息质量。
【拆页】
【问题】为什么作者把理财能力作为职场生涯中三大能力之一?
→适用条件:经济高速发达、增长几乎停滞、多年通货紧缩、跳槽率低,主要靠年资增长工资。(21世纪初的日本)
→但是在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中国现状:通货膨胀高企,房价不在CPI中,各条理财渠道的水都深,正所谓是存钱穷三代,炒股毁一生。意思是指花相对多的学习成本和精力投入换取相对不稳定的收益,而中国现状是靠跳槽,工资增长10%-50%。
有人会想:在学校的时候大家各种情况都差不多,但离开学校以后为啥就差别那么大?
因为在学校只能看出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就是考试成绩的差别;
但毕业后,不同人的沟通能力、在错误中的学习能力就会显现;
三年后,解决问题能力、情绪能力、关系能力等就会拉大差距;
五年后,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逻辑能力;
十年后,拼的是成就、幸福主要来自于婚姻中不断成长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激励他人的能力等。
知识不能再改变命运,理财也不能改变命运。现在是能力改变命运,在高速变化的当代中国,在所有具备可控性的要素中,只有职场能力的增长可以带来呈指数增长的自我升职。这里我们需明确适用边界是:在所有具备可控性的要素中。意思就是排除突然中大奖、父母升级当大官等等不可控因素。
本课程是教与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元能力(meta-competency):关于能力的能力。我们说成人学习能力的三个维度,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各种能力。
当学习能力提升时,你锻炼其他大的小的通用的能力都会事半功倍。
三、现场练习分析与整理信息
【栗子分析】因例子可能涉及版权问题不方便po出全文,本人稍作总结。
打工开始认识很多牛人,但是他们比自己还努力,你又有什么借口懈怠?身边的年轻人拼命地想出头但只有焦虑没有行动。
作者观点: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人生。给出例子几个,如:年轻妈妈每天照顾孩子之余还坚持写作,实现财务自由;一个是努力工作还可以通过公众号建立个人品牌,建公司,收入翻五倍。
作者观点:想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是要自己去争取的。我不断处于什么阶段,都不敢停下不断学习状态。自己的例子:第一份工作一年半努力后一切重新开始,然后通过各种努力成为公司运营合伙人。然后自己创业,用了一年时间公司估值超过上千万。这些成功之后还每天坚持写作、组织分享。
作者观点:我能顺利从大学生过渡到职场再到升级到创业模式,是因为一直坚持了一个好习惯:时间管理。
文章核心信息就是加粗字体:努力才能成功,时间管理造就成功。
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分析
前:为什么对我重要:因为我也想成功啊。
因:关于原因的假设:人们不愿改变、懒、不努力、不懂时间管理。作者没有验证和排除假设,作者直接把假设当成真理。你不成功,一定是不够努力,时间管理做得不够好。没有讲其他假设,如环境。
后:如果我照建议做,对我的好处是什么:努力了自然会有回报,时间管理强了自然会有好处。
果:如果我不那么做呢:那可能我的状态还是依旧,不改变的问题多严重——依旧是现状。
→最有价值:因
适:相反观点、不支持的实例:你现在过得不够好、不成功,不是自己满意的生活,是其他的原因吗?显然有其他原因,可能有人说是学习能力不行,环境不行等等。有没有很努力却没有成功的?作者没有并没有提到。
用:如果要达到作者所说的努力,我要具备的条件:考虑成本和收益、能力、态度等,是否愿意放弃谈恋爱、陪孩子、欣赏音乐的时间去追求,我要在二者间排序。
边:类似信息:第一节,无论换什么例子和说法,信息就是早起鸟儿有虫吃,你一定要努力等老掉牙的信息。其他领域、其他作者如何看待时间管理的问题呢:不擅长时间管理领域的人会觉得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绪管理的能力等。
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现在的信息真正的区别是什么:这个课题作者是一个时间管理专家,所以特别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交界是个人成长、追求成功。
当你追问时,你就具备了加工能力和意识,对信息加工出上下文让其变得扎实,作者没有告诉你的前因后果也显露,清晰适用边界。
四、便签法促进分析与整理信息
如果I便签的处理对象是清晰的、可信的知识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去追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某篇文章你怎么看都是很有道理,但是你怎么都联想不到自己的A1,那就是表明目前该知识对你并不重要。或者有可能你找到的A1按照原文内容加工后很显得别扭,A2催化应用很难,那就表明这个知识对你来说并不适用。
【栗子】有的书说要你记录自己的每一分钟,有的书强调要重复一件事情一万小时,有的人鼓吹每天记日记(晨间日记),有的人推崇要把物件分门别类归纳,有的社群提倡早起,有的社群让你每天听一本书。
说的人都觉得自己的信息正确无比,听的人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若用三张便签整理后会发现,有的信息对我而言并不重要,有的就算学得好也用不上,就算用得上也用得苦不堪言。坚持的结果是坚持不住,导致对自己评价非常低。
【提问】任何情况下,I便签都要写明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对还是错?
→错。取决于你对该信息的信任程度。I便签处理对象是清晰的、可信的知识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去追问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五、为什么追逐“干货”是伪学习
【提问】在这堂课之前,你对“干货”这个词的印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逻辑思维发明的“干货”是指把书加工成短视频,拿出了书中的精华。
现在很多读书会、社群都把图书抽离成“干货”,而且叫卖吹嘘干货是用笔记、PPT、思维导图等呈现,而不改变图书的本质。
【问题1】:你更喜欢吃咸鱼干,还是更喜欢吃鲜鱼?
【问题2】:你认为咸鱼干和鲜鱼哪个更有营养?
个人喜欢吃什么是口味问题,这个没有必要争论。但营养学表明,鲜鱼比咸鱼干有营养。但有人说咸鱼干比鲜鱼更有营养,这是错误的。
“干货式学习”是双重错误。一来,“得到书的精华就是学习”是成人学习的歧途。二来,干货也不是书的精华。之前说,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把信息加工成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而从一本书中摘出干货,其实是前述过程的逆过程,是把知识降解为信息。
如果自己加工出来的干货,这是有助于自己的记忆的,是好的做法。但是拿着别人的干货当作宝贝收藏,咸鱼干吃多了会得癌症,至少是发渴不舒服。而且很多人拿到咸鱼干只是闻闻味道而不是用来吃的,然后存放在库房里堆积起来,堆积成一定量开始发霉发臭了,再学习断舍离。
不要再把咸鱼干当宝了,成人学习不是晒干,而应是转换。可以清蒸全鱼,也可以只吃鱼头,尝过滋味,化为营养。把对自己有启发、有感动、有用途的知识,贴上便签,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应用,得鱼忘筌,得饱忘鱼,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