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语文教学从未停下探索的步伐,对语文究竟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无数的语文前辈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叶圣陶、夏丏尊到张志公、于漪等,他们是杰出的语文教育家,我们无法否认他们对语文学科本质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对语文学科本质的探索并未因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
《课标》从过去对语文比较模糊的描述中走了出来,第一次让教师看到了语文的内核,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需要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去摸索。《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核心素养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达成的必经途径,因为无论是思维、审美还是文化,没有语言的支持终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上述引文中有两个短语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两个短语很明确地指出了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即学生自己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其强调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模糊不清,导致教师大量讲解,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现在已经明确教师的功能之一就是,设计语言运用情境,设计学习任务。简言之,就是应该让学生做事,让学生在做事中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继续阅读两段《课标》的描述: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些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以上文字值得我们细细阅读,它对我们转变观念,实现从教到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用图示将这段文字的核心词语梳理如下: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语是:语文实践、学习项目、学习任务群。将这些词语组织在一起,暗示着一个观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表演自己才华的地方。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在由核心素养与语文实践所构成的坐标系里进行。于是,基于标准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学习任务,赋予课堂语文学习一定的真实性,便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看得见的,学习也能够真正地发生。所以,任务性的学习与专题学习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脱不了以“教”为中心的影子,而另一个就是以“学”为中心,真正将学习呈现在课堂的每一处。举例来说,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人文主题是感悟人物美好品质。语文要素是:1.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2.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编排了《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这几篇课文。这几篇课文通过一件件事写出了几位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要把握事件主要内容,领悟人物身上的品质就得通过带着问题默读的方法去落实目标。一个学习单元则必须让学生有兴趣去做事,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学习、研读文本。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去研读文本以达成学习目标呢?我们不妨如此设计学习任务:在即将到来的一场角色扮演的狂欢活动中,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课本剧表演。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任务既具真实性,同时又能驱动学生仔细研读文本,进行相互比较,最后在比较与辨析中确定一个人物,充分表现人物特点。着个单元就变成了一个“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们就是在任务驱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最终提高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