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这个世界,变成一只飞鸟
作者:李舫
1889年5月15日,埃菲尔铁塔终于在塞纳河畔落成,在种种质疑和嘘声中,以现代主义旁若无人的气势拔地而起。俯视着古典穹窿顶建筑里的芸芸众生。
这是现代主义的滥觞。不能否认,科技的发展催生了艺术的进步。埃菲尔铁塔带来了人们对于传統感官的哗然,它是当时地球上最高的人造物体——凌空1056英尺(约325米),于是人们感官的视点发生了变化,重要的不是从地面仰视高空,而是从高空俯视地面。高空的距离和平面的距离所带来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垂直所能达到的尽可能的高度中,地面已不再具有立体感,透视法则可以忽略不计——这不仅是视觉和视点的改变,更引起心理思维的震动。
于是,一夜之间,埃菲尔铁塔变成巴黎的象征,宣告这个“光辉的城市”从此成为现代主义的“首都”。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故事就从这里、从光怪陆离的巴黎开始了。
每年一封“给欧洲的情书”
这些故事中,有一个,就是伍迪·艾伦镜头下的《午夜巴黎》。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中,男主人公吉尔·本德(欧文·威尔逊饰)端着一杯酒坐在酒吧里,对着桌子对面的三个巴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述说自己如何从21世纪穿越而来。听完后,三人不但没有惊讶,反而各自来了灵感。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说:“我看到了一部电影。”摄影师曼·雷说:“我看到了一张照片。”画家达利则吹着他的著名的小胡子说:“我看到了一只犀牛!”然而,对于吉尔·本德而言,他看到的是“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是2010年,事业成功的好莱坞编剧吉尔·本德厌倦了声色犬马的生活,他与未婚妻伊内兹(瑞秋·麦克亚当斯饰)一家来到巴黎,不同的是,伊内兹的父亲来到巴黎是为了洽谈生意,伊内兹和她的母亲是想购买结婚家具,而吉尔·本德则希望在巴黎这座仿若“流动的盛宴”的城市中,完成自己由编剧转型为作家的第一部小说。
吉尔·本德迷恋巴黎,更有着强烈的怀旧之情。如果可以选择,他会选择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雨中的巴黎,没有酸雨,没有电视、人肉炸弹、核武器、药物管制。但是,其他人甚至伊内兹也并不理解他,而是将他的这种选择看作是对现实的恐惧和避离,是“黄金时代妄想症”。
可是,这妄想症竟然在某一个午夜变成了现实。午夜巴黎,在梵高《星月夜》的背景中。眉目流转,浅吟低唱。街角处的一辆老爷车,将吉尔·本德带入一场他自己都不敢想象的名流派对和沙龙。在这里,他不仅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夫妇、达利、布努埃尔等人畅聊,更与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玛丽昂·歌迪亚饰)共生情愫,在一次次的穿越中,他越来越沉醉在巴黎这座城市中。
挥之不去的巴黎情结,是埋在伍迪·艾伦心底的隐痛。所以不难理解,何以伍迪·艾伦每一个顾盼自若的镜头里,都有来自他心底的冷嘲热讽,和自他心底的爱恨交织。
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一个贫穷的犹太家庭并常年居住在纽约的伍迪·艾伦,似乎并未将自己当作美国导演。身份的焦虑体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他的具有自传性质的黑白片《星尘往事》,其题材和手法许多来自于意大利导演费里尼的《八部半》,他每年一部的作品甚至被评价为每年一封“给欧洲的情书”。很多年前,伍迪·艾伦在法国戛纳电影节时不无坦率地说:“我的电影,在美国的音像商店中都是被放在欧洲电影那一部分中。”
毫无疑问,吉尔·本德迷恋的欧洲,是伍迪·艾伦留恋不已的欧洲,而20世纪20年代某个午夜的巴黎,恰是它庞大身躯的一个小小投影。
比真实的巴黎更让人眷恋的镜头
不妨看看那个时代巴黎和文学的一场场浪漫的邂逅。
象征主义诗歌先驱波德莱尔“邂逅”的巴黎,奥斯曼的蓝图中正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城市改造,工具理性正铸就城市的基本框架,然而他却提前看到了城市“神奇”的地平线,并试图捕捉发生在巴黎生活中的“奇妙”诗意:
真惬意啊,透过沉沉雾霭观望/蓝天生出星斗,明窗露出灯光/煤烟的江河高高地升上天外/月亮洒下它令人着魔的苍白。
超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阿拉贡与布勒东“邂逅”的巴黎,是伪装成圣灵降临的宣告:“那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大约五点钟左右:猛然间,全完了,样样东西都沐浴在另一种光芒里,而天气还很冷,谁也无法说清刚才发生了什么事。”“这种现代之光,光怪陆离地笼罩着各式各样带天顶的长廊。”
巴黎,流淌着梦幻的城市。美国文学批评家、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称赞巴黎为“浪漫和光明之城”,他将他对于巴黎的一切美好印象收录在他主编的一套书中。这套书共有六本,《伦敦文学地图》《圣彼得堡文学地图》《纽约文学地图》《都柏林文学地图》《罗马文学地图》。以及这本最著名的《巴黎文学地图》,文学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古斯塔夫·福楼拜、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维克多·雨果和伏尔泰,以及从国外来此的作家如欧内斯特·海明威、詹姆斯·乔伊斯和塞缪尔·贝克特等,在这份地图上,如晨星般闪耀。
借着吉尔·本德看似癫狂的穿越,伍迪·艾伦将现代主义时期的巴黎称为“黄金时代”。彼时彼地。一场又一场文学、艺术、爱情、人生的盛事接踵而至。伍迪·艾伦穿越了70年的时光长廊,跻身于当时的文化艺术名流之中,听到了科尔·波特的现场演奏,搭上了T·S·艾略特的汽车,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葛楚德·斯坦因谈论文学,与毕加索、达利探讨绘画,甚至还可以与曼·雷、布努埃尔等人讨论电影……
《午夜巴黎》为伍迪·艾伦赢得了他始料未及的巨大荣誉,也让他得到了铺天盖地的狂轰滥炸。有趣的是,称赞他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人,与诋毁他神经质般絮絮叨叨的人,举出的竟然是同样的证据。但是。纵使如此,那又怎样?伍迪·艾伦用他的镜头。写下了足以与世界艺术史匹配的巴黎,这个巴黎,比真实的巴黎更让人眷恋不已、痴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