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早起,终于静静地沉下心来读读书。几天连续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三个章节,变发现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苏老师谈到的差距很大。
首先,我们平时的上课活动常态课缺少科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不够。曾几何时,我们都是在按部就班的按程序设计授课,而且日积月累往往不会有什么新意。刻板的面庞下机器人式的忙忙碌碌,讲课讲课讲课……提问少数抽查少数……然后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思维活动?差异?层次?学习是脑力劳动注重注意力集中?很少有人积极实现,即使大家都明白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还记得吗?只要有的课是你印象深刻的全体师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思考课,一定都是我们多从孩子们的角度入手学生感兴趣并真正聚精会神思考的结果。
其次,在课堂上专心设计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所限,认知水平包括感知,思维,注意力等等决定了他们十分有兴趣接受新鲜事物又不愿意被动接受。常态课上,我们中的很多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全力以赴把知识点进行整合,运用自己学过的所有的教育学方法策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让孩子们容易接受容易掌握。“教学成绩第一位”——是的,这就是苏老师说的“货物运输”,也就是前面我曾经明明白白说过的喂孩子“嚼嚼给他们吃”,学习不仅失去了脑力劳动的趣味性,而且易于平淡无奇没有营养且“不卫生”。单调重复枯燥的学习过程,多以机械记忆的“背诵”为主,长此以往,可想而知!
再次,多应用活动体验“研究性学习法”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深层思考非常重要。为什么要体验?为什么要启发?因为众所周知,当你讲授完一节课问我们的学生们:“你们听懂了吗?”都异口同声回答你yes!若是你接着问:“你们还有哪些疑问?”于是大家就都沉默了。关键是很多老师竟然顺理成章的认为学生们都会了,于是就安排下一个重要环节或是练习爬黑板或是提问做作业。到了这个时候却发现,大部分孩子一知半解,老师生气了愤愤不平“为什么?”哈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是确确实实不知道自己究竟懂了没有,没有体验没有被启发没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研究,所以无法提问。怎么办?设计评价标准涉及具体标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会了,然后自己思考过程与结论。而不要把现成的填进学生的脑中眼里耳朵里,无论是文科知识理科知识启发孩子们们感到“饿”——不是吗,现在的很多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的的孩子不知道“饥”不知道“渴”,家长监护人老师长辈们包办代办的太多太多......
我们唯有靠“研究性的方法”,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把我们该讲授的该讨论的该学生们研究的统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展示出来,把语言通过数字、图表、图形、图片、表格......或者是另一种形式的童话故事表达出来都行......只要是能够触类旁通!
总之,教学就应该是智力活动,而智力活动原本就是有趣的脑力劳动,教师的专业就是最终贯穿核心思想,把这样的课堂导进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来。